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确立,陈旧的城镇建设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为顺应改革的要求,为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推动全县两个文明建设,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扩大劳动就业,方便人民生活,根据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市计委相继召开的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工作的会议精神,就湘潭县的城镇社区专项建设,特制定全县城镇2005-2010年建设规划。
一、湘潭县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况
湘潭县辖15个建制镇,原有居委会39个(其中包括响塘乡龟头居委会),去年四月初,将易俗河镇12个居委会调整为8个社区居委会后,全县由原来的39个居委会划分为8个社区居委会和27个居委会。现有的8个社区地处易俗河镇城区内,北与湘潭市隔江相望,东与株洲市相邻,南与衡山接壤,是长株潭三市经济一体化的规划范围之一。去年4月底之前,在县社区领导小组和易俗河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全县8个社区的组织建设全面完成;各个社区配备了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的社区领导班子,乘创市级达标社区之风,各个社区完善了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建设和服务建设。根据调查统计,全县8个社区现有居民户数14383户,居民总人数42605人,其中党员441人。有社区服务网点55个,安排社区就业人员4713人。社区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因为体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湘潭县的社区建设工作的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形势发展需要和社区居民的要求。具体体现为:
1、机制不健全,管理模式陈旧。湘潭县社区建设工作刚刚启步,社区居委会刚刚组建,而目前的社区居委会是从最初的村委会转化为居委会,再由居委会发展为社区居委会,前后仅10年时间,从而社区居委会的观念难以转变,管理模式一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要求。观念的更新,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都是湘潭县现有的社区应面临的最大挑战。
2、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落后,服务功能不健全。社区居委会组建后,由于经费的不足,社区的基础设施滞后,基本上还是沿用以前居委会的陈旧设备。办公设备装配简单、落后,电脑、电话、网络、汽车等等现代化办公设施基本没有,无法适用新形势下工作的开展;社区服务功能不健全,社区配套的服务设施几乎没有,社区内文化娱乐活动室、医疗卫生服务站、社会保障室等服务设施都有待发展建设。
3、人员设置不合理,专业性不强。社区体制改革后,涉及到社区居民的各项保障制度已落实到社区之中,如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等的业务基本由社区直接管理,而全县社区并没有配备专门从事上述几项工作的人员,只是由社区班子成员兼管,业务性和专业性不强,如此的管理方式,将造成工作的不便。
二、指导思想
湘潭县社区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立足湘潭县实际,服务社区,发展经济。健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兴办社区服务业,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行业结构合理、服务门类齐全、服务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民政,面向社会的原则。
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整体合力,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困难户、失业人员等提供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经济建设,实行共驻共建,扩大社会服务。
2、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原则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兴办社区建设各项服务配套设施的资金实行多渠道筹集,以社区自筹为主,国家资助为辅,居民和受益单位适当募集相结合,动员社会各行各业兴办社区服务项目,实行谁投资谁受益。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把社区建设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筹规划。按轻重缓急,突出发展社会急需项目。从本社区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服务项目。已经启动的易俗河镇8个社区应立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质量,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建成社区服务配套齐全的市级达标社区,未实行社区体制改革的其他14个建制镇的27个居委会,将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社区体制管理模式,争取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之前发展本镇的社区建设工作。
四、发展规划和目标
2005-2010年湘潭县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和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社区的配套设施建设达到全国文明社区的先进水平。
首先,到2010年预计社区居委会的发展个数。
先从易俗城区现有的8个社区来看,现有社区居民人数42605人,按照2003年度城镇人口净增长率1.8‰和划分社区的规模一般在1000-2000户左右的原则,到2010年县城区的社区居委将达到9个。而根据上述比例预计其他14个建制镇的现有的27个居委会的居民人口数,人口净增长率和划分社区的原则,在全面实行社区体制改革后,到2010年止,这14个建制镇的社区居委会达到32个(谭家山5个社区、石潭镇4个社区、射埠镇4个社区、杨嘉桥镇3个社区、云湖桥镇2个社区、茶恩寺镇3个社区、花石镇2个社区、姜畲镇2个社区、乌石镇1个社区、河口镇1个社区、石鼓镇1个社区、青山桥镇1个社区、响水乡1个社区。)截止2010年全县的社区居委会将达到41个。
(一)全县社区居委会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社区办公综合大楼(41栋)
(以下数据均按每栋楼算)
1、规模。
①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办公用房面积4800平方米。
②办公桌椅15套,沙发5张,资料档案柜10套。
③电脑5台(实现联网),空调10台,发电机1台。
④汽车1台,摩托车2台。
2、设施。
①党员电教室:电教器材一套,课桌椅30套。
②计划生育室:病床、妇科治疗仪、显微镜、手术器械、急救设备。
③图书阅览室:书柜5套,桌椅10套,图书2000册。
④警务室:巡逻队、楼栋安全员各10名。
⑤大会议室:50人坐会议桌椅一套、电教器材一套。
⑥小会议室:12人坐会议桌椅一套,电教器材一套。
⑦档案室:资料档案柜8套。
⑧消防室:消防设施器材一套。
3、人员。人员编制20人,专业性人员比例80%以上,大专学历100%,本科学历65%以上。
4、附属设施:食堂、澡堂、热水器、休息厅。
(二)全县社区居委会服务设施建设目标
社区服务综合大楼(41栋)
(以下数据均按每栋楼算)
1、规模。
①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服务用房面积5800平方米。
②办公桌椅18套,沙发8张。
③电脑8台(实现联网),电话15台,空调12台。 、2、设施。
①就业服务站:培训器材一套。
②社会保障室:专职社保员、专职低保员、专职五保员。
③文化娱乐活动室:乒乓球台、桌球台、棋牌桌、家庭影院、文化娱乐队活动场所。
④医疗卫生服务站:常规医疗器械一套、家庭病床、心理保健、专职医生。
⑤健身房:健身器材一套、健身操舞池。
⑥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咨询站、老年活动室。
⑦家政服务中心:钟点工、管道疏通、卫生清洁队。
⑧物业管理中心。
⑨环境卫生清洁站:清洁车、清洁工具。
⑩老年学校、家长夜校:课桌椅30套,黑板、电教器材。
3、附属设施:室外建篮球场,占地70平方米。
4、人员:各服务部门各2人,专业性100%,大专文化以上100%。
5、其他:配送服务、保健服务、月嫂服务。
五、建设方案
1、2008年以前,拆除已有社区的现有建筑,原址新建占地1000平方米,办公用房面积4800平方米的社区办公综合大楼,设置相应的机构,配置相应的设备。
2、2010年以前,分社区选址本辖区范围内建好相应的社区服务综合大楼,设置相应的社区服务设施。
3、采取公开招聘、择优入围,吸纳大专院校毕业生等措施,选配优秀人才进入社区,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提高工作质量。
六、主要措施
1、实行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发展。
对全县各社区所办服务项目,具有集体福利性质,能为社区居民提供物质生活和精神方面的福利和服务,有固定的服务场所,设备、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将落实扶持政策,促其壮大发展。坚持有偿服务、低偿服务、便民利民的宗旨,其经营收入应用于社区建设发展的必要开支为目的,做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自我发展。服务和经营项目为国家法律、法规所允许,凡具备以上条件,并愿意从事社区服务业的单位和个人,可向县民政部门申请,经市民政局审批后,颁发《社区服务业证书》。经工商行政、税务部门核准分别发给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后,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具体可按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办理。
2、依靠社区力量,多种形式发展社区建设服务项目。
社区服务的四个属性(群众性、福利性、服务性、区域性)决定了发展社区服务必须主要依靠本社区力量,解决所需资金问题。资金渠道可以通过动员社区单位出资自办、组织社区成员联办、民间入股创办、个人投资兴办、引进外资合办等。
3、配齐管理干部,切实加强管理。
全县将配备精干的社区建设专职干部,做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各级民政部门都将把社区建设工作列入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目标管理,确定专人负责,根据规划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全县社区建设任务的实现。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参与意识。
通过利用新闻媒介和各种宣传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发展社区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互助友爱、帮困助残的优良传统,各社区居委会定期向社区成员报告社区建设的成果,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唤起全民参与意识,形成政府领导规划、民政指导推动、社会各界支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可喜局面。
5、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
各镇政府都应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真正把社区建设工作作为各级领导为民办实事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各镇民政所把社区服务工作作为一项企业,切实拿在手上,持续不断地抓好,为各级政府当好参谋,精心组织实施,及时发现问题,并协调、解决问题,各级都要加强领导,做好指导检查,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