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严防“休而不退”干部“退而不休”

[ 作者:徐娇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06 录入:7 ]

在湖南一些地方,近期却有一些年龄并不算大的“局办委”或乡镇“一把手”、重要班子成员向上级打报告,要求按照地方“公务员50岁(或50多岁)以上可退居二线、享受比在职时更高待遇”的政策,自请“早退”,成为“休而不退”的“散吏”。(新华网 4月5日)

湖南的这一做法,不是先例,一些地方在机构改革中也出现过同样的做法,虽然为年轻干部的成长“腾了位子”,但“休而不退”的“散吏”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深厚的人脉关系,成为企业“难得的人才”,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难免做着“人在曹心在汉”的事,增加了干部管理难题。

“休而不退”的“散吏”模式吸引更多的领导干部加入。湖南省双峰县允许年满50岁、工作年限满20年的党员干部自愿提前退出领导岗位或自愿提前退休,除工资福利照发,另给予每年2万元至3万元经费补偿,名为调研和督办工作经费。在干部管理工作的新常态下,用“待遇换位子”意在消化冗员的做法,让一批基层领导干部有了“身至名归”的感觉,在自身福利待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还能有每年2万元至3万元经费补偿直至退休,工作上无压力,不得罪人,不做错事,何乐而不为。

“休而不退”的“散吏”其实是丰富的行政资源。50岁左右的基层领导干部,多数属于有着从机关到基层,从基层到机关的历练,有着丰富的工作阅历和发展地方产业、维持地方稳定的经验,正是工作的黄金时间。然而,地方用“待遇换位子”,让其在干事创业面前的担当意识减退,选择了“休而不退”的休闲模式,而用不着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担风险,让行政治理失去了一批“能人”。

“休而不退”的干部成为干部队伍管理的难题。虽然有的地方出台了退居二线的干部的管理办法,或充当智库,或承担调研,或负责某一项具体工作推进等,让组织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人力资源群体能够继续发挥“余热”,然而他们曾经是“老领导”“老朋友”“老熟人”,个别组织对其是监而不管,“休而不退”的干部对单位安排的事顾而不问,却被当地企业利用,故从领导干部岗位上退下来并没有休息,而是远离官场,利用以前的人脉关系等“软资源”谋私利,将给未来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带来难题。

作者地址:四川省盐亭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