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陆铭:大城市管理的供给侧改革

[ 作者:陆铭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02 录入:王惠敏 ]

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50次季度报告会于2017730日下午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万众楼二楼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卢锋教授主持。

本次会议侧重讨论了我国城市化与土地改革、目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等方面议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陆铭教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徐林主任、中国PMI分析小组秘书处负责人于颖女士、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宋国青教授,先后发表演讲并回答听众提问。

下面摘要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陆铭教授的演讲内容。

在本次报告会上,陆铭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中国大城市发展的思考与研究心得。陆铭教授首先提出:中国的大城市有没有“太大”,关键是参照系问题。其次,大城市并非不需要低技能人群,低端劳动力供给短缺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而城市的公共服务应覆盖低收入者,从而提高城市的吸引力。最后,陆铭教授结合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经验指出,供给侧改革在解决城市病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并由此提出了有关对策和建议。

陆铭教授首先指出,大城市不存在规模太大的问题。根据ZIPF法则,一国之内城市人口与其城市大小排名之间存在简单的相关关系。一个国家最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为第二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两倍,是第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三倍,以此类推,为第n大城市人口数量的n倍。一个国家的人口总量(P)近似等于所有城市的人口数量的加和,即P=p+(1/2)*p+(1/3)*p+……+(1/n)*p,其中p表示首位最大城市的人口数量。那么相应的,p/P=1/(1+1/2+1/3+……+1/n)。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最大的城市人口数量与这个国家总人口有关,但随着国家人口规模的扩大,首位城市的人口集聚度(p/P)会因国家总人口增加导致的城市数量增加而降低(分母项并不收敛)。此外,中心外围模型认为一个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口流动是因工资待遇差别所引起的。以简单的城乡二元体系为例,该地区的总人口为P,其中城市就业人口为u。乡村所发展的是以T为核心的产业,往往为农业、旅游业、矿业。乡村地区的平均收入即为F(T)/(P-u)。而城市地区的平均收入则为与人口规模有关的劳动生产率A(u)和生产函数的乘积。另外再考虑相应的边际效应,例如与城市人口规模有关的城市病、交通拥堵等因素C(u)。当城市乡村达到均衡时候,即F(T)/(P-u)= (A(u)-C(u))/u时,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则呈现动态平衡的状况。此时只有城市人口u放大到一定程度,然后P-u小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人均收入的均衡。

具体而言,人口流入城市会带来一定的成本,成本大小与城市规模是密切相关的,但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理论研究都表明,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经验显示,人口增加的同时,成本是非线性递增的,其实并不完全正确,人口增加往往会产生治理城市病的规模效应。比如地铁能够极大的提升城市交通效率、缩短通行时间,而恰恰是人口增长到一定规模,城市才能建设越来越多的地铁线路。同理还有治理犯罪的成本问题,当前中国城市治理犯罪成本下降,其中街道监控摄像头的普及是重要原因,而摄像头安装与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密切相关。因此陆铭教授强调,虽然人口增长可能带来更多的成本,但成本增加的速度远小于收益增加的速度。

其次,陆铭教授谈到一线城市建成区占地比重问题。以日本为例,从东京圈的地图上看,以市中心为圆心半径50公里边界西边是山,东边会遇到海湾,而向南基本上没有自然地形限制,都市总体可以蔓延到70公里处,而北京从天安门往南50公里就是北京新机场选址,已经接近北京与河北交界线。陆铭教授还指出上海城市开发强度45%的数据结果是偏高的,从计算方法上看,是用上海城市建设面积除以辖区面积,对比而言,上海辖区面积是东京的一半左右,分母减小自然对应最终得到的比重变大。因而都市圈发展的衡量应以都市圈辐射半径为参照系,从上海到苏州的直线距离只有80公里,且范围内地形大体都是平原,除了保持一部分水源地,即加强必要的自然生态保护外,城市建设拓展还有不小空间,只需完善轨道交通把区域之间连接起来即可。

紧接着,陆铭教授分析了关于区域间发展平衡的问题。他认为人们往往混淆了平衡和均匀这两个概念,真正的均衡发展是人均指标,如果一个区域具有发展规模经济的效益,那么可以通过发展GDP、增加总量来提高人均值。但如果区域产业结构受制于某种核心投入品的数量,GDP总量发展较慢,要提高人均的话就要依靠减少人口。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经济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但美国并非是一个高度区域不平衡的国家,其经济分布特点是高度集聚但较为平衡,人均指标差别不大。与美国相比,中国经济的集聚现象并不明显,供地和人口的限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沿海省份的GDP增长,同时也阻碍了经济效率的提升。中国区域间人均GDP差异的真正原因是人口流动的滞后。

陆铭教授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人口内部技能分工。其中,技能互补性是指当城市吸引高技能劳动力的同时,对低技术劳动力产生两点影响:第一,低技术劳动力在生产环节与高技能者相互配合;第二,高技能者需要把生活中的消费外包到市场,从而扩大低技术工人的就业。中国大城市的问题在于吸引了足够多的大学生,但缺乏足够的低端劳动力。而在市场经济里,这二者是互补的,造成的一个结果是低端劳动力价格变得昂贵,例如北京和上海的保姆月薪超过八千元。因而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限制低端劳动力供给可能降低高端劳动力生产率,以及城市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此外,研究表明,在当前的户籍制度下,大城市没有户籍的人群面临收入低、生活幸福感不高、对政府及社会公众缺乏信任等问题。陆铭教授还提到留守儿童的问题,有很多人认为要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以缓解人口向大城市移动的趋势。但他认为大城市的问题不能通过控制人口来解决,尤其是在追求收入提高的人口,当控制此类人口流入的时候,会引起大城市的人口的相对供给不足,结果必然是此类劳动力供给不足和价格上涨。

最后,陆铭教授对于治理城市病提出了一些见解和相关对策。观察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供给侧改革在解决城市病问题上有重要作用,国外的大城市如纽约、伦敦、洛杉矶、东京等,都先后在五、六十年代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城市病问题,而半个世纪以来,这些城市基本均实现了人口翻番,城市病问题逐渐缓解,城市环境也不断改善。这些案例带给我国的启示主要有:第一,改变生产方式,持续发展经济,提高城市或者整个国家服务业的比重,当服务业占比提高,环境污染问题就会得到缓解;第二、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用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取代汽车出行,东京地铁出行的比重在高峰期可以达到90%以上,一方面保护了城市环境,另外拥堵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在具体实施上,陆铭教授强调要加强供给侧改革,改善城市的数量、质量、结构和空间布局。第一,市场和政府要做到真正的互补,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力量,同时政府更好的发挥作用。要充分动用价格机制,也要结合行政管理和规划的手段。第二,城市管理要针对行为本身,不能针对特定身份的人。比如控制低技能劳动者的数量反而将抬高城市成本,同时造成社会不和谐以及身份歧视等问题,这类做法背离了文明社会的发展方向,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公共服务要覆盖低收入劳动者,而不应按照户籍来落实,未来中国一定要坚决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决议,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同时要深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的道路。

(本简报由玛西·高娃、苏建文、臧谋安、张皓星、石先进、刘鎏、李双双、白春华整理,未经主讲人审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