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各经济体发展中,随工业化、城镇化的进展,农业作为产业又面临相对弱势的问题与矛盾,需要得到必要的统筹规划与政策支持。
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又在继续发展中面临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有关的一系列挑战,需在弥合“二元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使农民致富、融入小康和未来几十年间使几亿农民有序地实现市民化。农业产业化需纳入总体、全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农业发展看,不同区域、不同农业企业,都需有合理的具体设计方案。但显然都需要得到投融资的有力支持和实现相关机制创新。结合中国基本情况,我以为至少有如下三方面的着眼点:
农业的投融资需以市场化、专业化、对象化为取向,并纳入全球化潮流
1. 市场化:政府的农业投融资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尊重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总体而言的决定性作用;农业企业投融资要充分运用市场主体自主权,在竞争与合作中争取做好做大做强。
2. 专业化:各项农业投融资要以高标准专业化为取向提高绩效。
3.对象化:各项农业投融资要有效针对投资项目的特点、切合种植、养殖的客观情况,形成尽可能高水平的供给管理方案。可行性研究、金融工程式定制,都应抓好落实、优化适合特定对象的供给,这正是对应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体系质量效率提高”的新理念,是处理好结构问题的客观要求。
4. 全球化:这既有经验的交流、分享,也有各国政界、商界的相关合作。
农业的投融资需匹配合理、可持续的政策支持
农业领域也存在“市场失灵”,并且往往比工业、服务业更明显,公共政策支持要对其作相应的弥补和矫正。如农产品领域的巨灾保险配套机制、农副产出“大小年”信息服务及投融资风险防范、对基本、大宗农产品实施的“本准”政策机制、对于农户规模化经营的引导扶助、对于农村金融的特定支持(包括必要的财政为后盾的贴息与政策性信用担保),以及对于食品安全、种业发展、污染防范与治理、涉农小微企业发展、农业一条龙服务体系、生态农场、林下经济、设施农业、农业科技开发与成果产业化应用等的各项政策的合理设计与动态优化,等等。这些政策的设计和实行十分需要相关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一个新的政策命题是:中国还需探讨休耕轮作制度与政策的合理化。
农业及相关事项投融资的机制创新
在问题导向下,应当积极考虑:
1. 各部门各种涉农资金的优化整合、组合、协调运用。
2. 财政主导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产业基金的乘数放大效应的充分发挥(政策性资金,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信贷式放大)。
3. 对农业企业投资的鼓励,与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的对接(股市、债市和知识产权市场)。
4. 循环经济模式创新与PPP的开拓:如“猪—沼—肥—果—农家乐”链条上的循环经济发展及其规模化运营中企业、政府合作的案例。
5. 未来“命运共同体”式发展中的国际合作与新技术革命:如一带一路上的生态农业园区、农产品与相关产品加工基地、物流中心及其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创新升级的市场营销。
作者简介: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顾问,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贾康学术平台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