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章程:基层干群关系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 作者:李章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31 录入:王惠敏 ]

近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州宣恩县椿木营乡乡长徐兆海同志的《当选感言》通过网络走红,一口气读了四五遍,心情很不平静。之所以不平静,是因为感同身受、深有体会。最大的感触是两个方面:一是基层的工作不好做;二是基层的干部不容易。

宣恩县位于我老家鹤峰县的隔壁,椿木营乡是我每次回家的必经之地,所以我对那里的情况比较了解。虽然我并不认识兆海同志,但是通过他的《当选感言》,一个新时期乡镇干部的形象鲜活的出现在我眼前。在他的感言里,有他的感谢之情,有他的自我认识,有他吃过的苦,但更多的是他的风骨、他的忧虑、他的率真、他的赤诚以及他为民服务、一往无前的决心。而在近4000字的感言中,我最关注和最有感触的,是他在感言中提到的关于基层工作和基层干部的种种新情况和新问题。

兆海同志这样坦言基层干部的困惑:一方面,各种工作压力自上而下层层传导,基层的责任可以说是无限之大:“整酒风”泛滥,我们有责任;计划生育工作进了“笼子”,我们跑不掉;发生了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我们脱不了干系;群众非法上访,板子要重重地打在我们身上……另一方面,部分群众只顾着表达自己要什么,根本不管从实体上他有没有权利主张这个诉求,从程序上是不是合法,乡镇有没有这个能力,资金有没有政策允许的支出渠道。反正就是卯足了劲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稍有不满,他们就上访,甚至采取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陷党委政府于焦头烂额之中。

兆海同志坦言基层工作的困难:少部分人总是十分执拗的想从政府公共事业中牟利,好像每一笔政府性资金都是“唐僧肉”:村组道路建设目前国家根本没有占地补偿,但是,你不给钱我就不准动工,头天签协议,第二天又阻工;集镇供水工程涉及几千人饮水安全,你不给钱便不让你在我的土地里埋水管;长椿线改扩建工程得部分地段,少数人任凭你如何做工作,就是不让施工……

兆海同志特别提到了信访举报的问题:在今年的县乡换届选举过程中,关于对椿木营乡拟提拔重用有关同志的举报占全县信访举报件的一半还多。后来,州、县纪检监察部门经过几轮查核,给出的结论都是查无实据,算是还了清白!每个干部都是一粒火种,都在为人民的事业发光发热,我们理所当然应该正确面对监督,但是,干部也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背井离乡来给群众当勤务兵的,有的年轻干部在椿木营工作七、八年讨不好老婆,进城一个月就把终身大事敲定了;有的干部孩子还在吃奶却履行不了为人父母的责任;还有的干部父母长期卧病在床,难尽孝道。我们为人处事难道就不应该将心比心吗?无论哪一级干部,如果确有违纪违法行为,证据确凿,打老虎拍苍蝇,都是咎由自取;但是,一个一心为公、干净干事的干部,如果总是因为一些“莫须有”的问题线索被组织问话审查,每次审查,都可以说是一种莫大的熬煎,都会造成很大的阴影和伤害,于心何忍啊?真的应该好好反省,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干部群众曾经的鱼水关系现在蜕变成为了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又应该如何改善?

兆海同志在感言中说,他到椿木营乡才五十多天。由于时间很短,我相信他对当地的情况还没有完全掌握,但我也相信他所说的都是实情,因为类似的情况在我的家乡也曾出现过,不仅并不陌生,而是十分熟悉。他所提到的基层干部的困惑问题、基层工作的困难问题以及信访举报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问题。我出身在农村,时常听到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所以对这个问题特别关注。今年夏天,在抗洪抢险期间,湖北的一个干部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了武警战士和党员干部坚守大堤而一些群众在家打牌、足不出户的情形,促使我对新形势下的干群关系做些深入的思考。后来,在和几位基层干部交流的过程中,我又陆续听说了一些其它的情形。在异地搬迁扶贫的过程中,少数老百姓不把盖房子当成自己的事情,有的甚至对干部说:“你们抓紧盖啊,到时候完不成任务,小心你们的乌纱帽”;工作组在下乡为老百姓服务期间,有的老百姓背起手来,对擦玻璃的工作组成员说“来来来,这里还有一块玻璃”……

我同样与一些基层的同志讨论过出现类似情况的原因,其中包括:极少数贪污腐败分子破坏了党员干部的形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老百姓的权利意识快速觉醒但法制意识的提高滞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有关制度设计不够科学,使少数人有空子可钻并从中渔利,比如大量存在的职业上访者。除此之外,我还看到过一个视角独特的分析,说是与农村地区拆并学校有关。作者的观点是,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定海神针,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无数家长的情之所寄、心之所安。原来的学校被拆掉了,山村就远离了朗朗的读书声,就会变得没有灵魂,很多人的心灵便无从安放,由此便可能引发很多新的社会问题。对这个观点,我没有实地做过调查研究,难以评价其对错,但就我自己的亲身体会而言,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很多老百姓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孩子的教育都极为重视,说孩子寄托着家庭的希望一点也不夸张。学校远离了农村,不单单是有些孩子上学不方便,也使得很多家长远离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责任。因此,一些人在农闲时间变得无琐事事,有的聚众赌博,有的酗酒滋事,有的打架斗殴,有的热衷请客送礼、大操大办,有的甚至吸毒贩毒,移风易俗的任务十分艰巨。

为了做好群众工作,一些地方开展了面向农民的教育活动,但效果不太理想,也没能坚持下来。据了解,原因是两个:一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在家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这些人负责看家,但家里的话语权并不在他们那里,而外出务工的人又难以开展教育;二是在老百姓的眼里,“说得天花乱坠,不如来点实惠”,很多人只图眼前的利益,只求物质利益,而不考虑其它的。有的人甚至认为,现在国家有的是钱,“不挣白不挣,不骗白不骗,打从脚下过(修路或者铺设管道等占用农民的耕地),留下买路财”。

关于破解问题的方法,除了惩治贪污腐败、端正党风政风;加强法制宣传,提高老百姓的法制意识;完善有关制度,落实惠民政策外,我以为更为重要和更为关键的,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努力改进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相对而言,前者自然更为关键。但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农村的党组织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党员结构单一,老党员占绝大多数,很多年轻人都走向了城镇,发展年轻党员很困难。老党员思想纯洁、立场坚定,但思维难以适应形势,知识结构偏于老化。很多人不会使用电脑,对信息化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知之甚少,提交表格、汇总信息都只能手写,然后找人录入。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村官因为能力不足,对基层的矛盾束手无策;因为待遇不高,并不想在农村长期扎根。凡此种种,就使得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关于改进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关键还是要靠人,要靠党员干部,靠党委政府。不过,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是强化互联网思维。相比之下,基层老百姓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要弱一些,往往会偏听偏信、盲从盲信,尤其对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对涉及党员干部贪污腐败的信息,老百姓因为深恶痛绝,所以会广泛传播,如果失真失实,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如何通过互联网激浊扬清、加强引导,并不断拉近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十分紧要的问题。

网上有人说:“这届人民不行”。这个观点,本来不值一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和自觉性,需要加强教育、引导、服务和管理,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但是任何一个真正对人民群众有感情的人,是不会说出这种伤害人民利益和感情的话的,是不会如此不负责任的。虽然这个观点的讽刺之意,针对的并不是老百姓,而是党员干部、党委政府。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之间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归根到底,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是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前几天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对于兆海同志来说,现在就正面临这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现在就在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的征途上。结合上面所有文字,如果一定要对他有所建议的话,我想应该是如下几点:

一、抓学习。基层的事情很多,基层的矛盾很尖锐、很复杂,所以往往忙得不可开交,但越是实践遇到困难的时候,越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理论上越清醒,政治上越坚定,行动上越自觉;政策越熟悉,落实越到位;法规越清楚,执行越彻底。在这方面,一把手要带头,还要形成制度,困难再大也要坚持。

二、抓作风。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根本上要靠作风建设。人心都是肉长的,干群关系一时紧张的原因很多,要求得根本的解决,要争取主动,就要一刻不停地抓作风建设。越是在基层,党员干部和老百姓的直接联系就越多,作风建设与党群、干群关系的直接联系就越密切,越要注意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人民群众商量着办事。感情不是天生的,需要点滴积累、长期培养。抓作风就要抓党建、抓思想、抓团结,只有实现了椿木营乡政府一班人的团结,才有可能实现一万两千人民群众的团结。

三、抓产业。生态环境是椿木营乡的一大优势,可立足这一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自然、地理和区位条件的产业。发展产业,不仅仅是为了帮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也是为了使更多人安营扎寨留下来。

四、抓宣传。好的政策要宣传到位。没有充分的宣传,政策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体现不出来。做好宣传工作,既要重视直接面向老百姓的宣传,也要重视通过互联网对老百姓的宣传引导,还要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向外宣传、推介椿木营乡(这篇《当选感言》本身就是一次极好的宣传,可惜没有提及太多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还应注意抓住老百姓中的“意见领袖”、先进分子和代表人物,运用统战工作思维,多花时间和精力,通过深入思想交流做通其工作,使其帮助政府做宣传工作。

五、抓外联。信息化时代,世界彼此连通,更何况一个乡镇。可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加强与外界的联络沟通。抓外联,也是抓宣传,抓招商引资,抓产业发展。

上述建议,更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可能存在理想化的缺陷,一切都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一切好的做法都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做群众工作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策略也有很多,但说一千、道一万,都归结于两条:一是一切为了群众,将心比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二是一切依靠群众,久久为功,日久见人心,坚信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疑义相析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