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终于迎来换挡期。这两年的宏观环境使大多数企业感到发展乏力,因此人们再次把目光聚焦于农村。回顾历史,中国经济的长时间高增长就是从农村变革开始的,立下头功的是“乡镇企业”。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到“专业镇经济”、“块状经济”,最后被工业园区收编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给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不过,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生态环境危机,传统产能过剩,能耗成本高企,技术革新缓慢,市场供需脱节等等。以致于今天生活富裕起来的百姓,口袋里装着钱却买不到合意的东西,人们把这个现象称为“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如何找回供需结构平衡?随着农村人的城市幻觉破灭,城市人的乡野情趣需求增加,农村又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国家有关部门计划到2020年左右,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在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筹建以现代农业为支撑的小村镇,即农村特色小镇,希望农村成为恢复这种结构性平衡的重要空间载体。
那么问题来了!根据特色小镇的含义,特色小镇的“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划概念,我们国家的行政区划“镇”面积比较大,一般都有十几、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而我们所说的特色小镇,一般仅仅3-5平方公里。在这么小的空间里,仅仅依靠农业很难达到特色小镇对“产业”的要求,因为农业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农业生产需要规模,狭小的空间范围内不可能发展出大的农业产业;二是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农业生产过程容易中断,价值增值比较困难;三是农业尽管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但一定空间范围内所需要的劳动力少,因此一般的农业区都是人口稀疏。传统农业的这些特点,造成农村的交易频率低,不容易形成产业聚集。总的来说,传统农业之所以不能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长出一个产业来,就是因为分工程度太低,这一点我们的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已经早就发现了。记得我们小时后在农村种地,自己到稻田里把那些长得高、长得壮,串长而丰满的稻穗遴选出来做种子,自己播种、插秧、收割,需要卖出的仅仅是留下自己口粮之外的稻谷,需要购买的也仅仅是自己不能生产的化肥和农药,农业产业链条很短,一年到头涉及农业的交易可能不到10次,要在一个小镇上依靠农业形成一个产业,交易额就是一个难题,更不要说利润了。直到今天,仅仅依靠农业本身来增加交易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尽管农业生产已经不再自己选种,不再自己收割,甚至卖粮都不再自己运到粮库,但由于农业的前述三个特点,交易频率仍然是很低的,低到不足以支撑催生一个产业的最基本要求。而我们所说的特色小镇,是一个各种生产要素、资源、技术汇集的地方,在相对狭小紧凑的空间了,聚集着大量的人群在此围绕产业交流切磋,通过各种“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器”,催生一家又一家的生产经营实体,形成涌泉般的价值增值,使产业快速成长壮大。显然,传统农业不是特色小镇的“菜”。
然而,我们又不能重走传统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工业发展道路,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农民工返乡大军的出现,再加上人们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追求,农村变得越来越离不开农业。由此我们遇到一个哲学上的“二律背反”:农村特色小镇不能依靠农业而产生,又不能离开农业而产生!有点像马克思说的,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马克思找到了“劳动力商品”这把钥匙,那么,农村特色小镇跨越“产业”门槛的钥匙在哪里呢?
从经济学角度看,要形成一个产业,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加生产经营主体及其之间的交易频率,有交易才会有产业繁荣。交易的基础是分工,分工越细化,迂回程度越深,一个行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就越多,产业内部的交易就越频繁,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要拉长产业链的朴素道理。不过,由于周期性和季节性的原因,农业生产过程经常中断,产业链拉长并不容易。因此,农村以农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依赖于农业来形成特色产业显然存在困难。不过,著名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李斯特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工业和农业彼此靠得越近,则工农业之间交流的量越大,在各种产品交流过程中受到种种事故的阻碍也越少”(见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38页)。按照这种说法,农业如果能够跟其它产业靠近,由此形成更多的交易量,就有推动农村产业繁荣的可能性。
问题在于,有什么方法能够使农业跟其它产业靠近呢?在我看来,应该改变只将农业看作是生产农产品的产业这一观念。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农业看作是一个价值模块,利用模块的“即插即用”功能,将农业这一价值模块插在不同的产业链上,就有可能不但使农业跟其它产业靠近,还有可能将农业与其它产业实现融合。比如说以前老家种油菜,目的是收油菜籽榨菜籽油,从种植到炒菜用上菜籽油,之间的交易很少,在我的记忆中就是交给榨油师父一点加工费而已,对我们家来说,我父亲自己就是榨油师父,连这点最基本的交易都可以省略,年复一年种油菜,始终只见菜籽油不见油菜产业。然而,现如今大家一到春天,最喜欢的就是去赏花,大片大片的油菜花自然成为人们的热捧,江西婺源江湾村,因为油菜花引来人山人海,这些人只看花不采花,就愿意为此付出不菲的价钱。这就是把还在生长过程中的农产品,当做一个价值模块,插在旅游产业链当中而形成交易的典型例子。在农村,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你有一座竹山,最笨的赚钱方法就是把竹子砍去卖(以前大家都用这笨办法),这就是种植业;聪明一点的办法是在竹子下面养鸡,然后告诉买鸡的人说这是散养的正宗土鸡,不仅比卖一般的鸡赚钱,更比卖竹子赚钱,这就是养殖业;再聪明一点的办法是,叫客人到竹林子里观光一下,再把鸡杀了卖给游客,竹子没有砍没有卖,就让人家看一眼就要收钱,同时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提升竹林底下散养的鸡的身价,这是旅游业;再厉害一点的,是让那些爱画山水画、拍电影的文化人到你的竹林里画画,拍电影,文化人喜欢感觉,只要有感觉,会给你想不到的价钱,这叫创意产业。由此可见,同样一片竹林,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再到旅游业和创意产业,不知增加了多少交易机会,创造出多少增值空间,这就是把农业产业模块化的魅力!我把这个叫做“产业链网经济”,其含义是在一定区域空间中,借助于一定的联系界面与规则,通过不同产业链的网状交织融合,增加产业链节点,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不同产业间的交易机会,提高区域内的交易频率,促进企业聚集与知识共享,推动产业增值,市场繁荣,结构优化,并使不同产业劳动者能够共同受益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链网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李斯特说的让农业与其它产业靠近的模式,通过农业与工业、旅游业、创意产业等诸多产业的靠近,促成产业间交易频率增加,产业规模扩大,这正是农村特色小镇中“特色产业”培植所迫切需要的。当然,农村地区这种产业链网的编织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三点:
一是农业产业链上要有足够多的价值节点,以便形成更多的价值模块。因此需要对农业产业链进行详细的挖掘,从当地农耕文明开始,顺着整个农业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每个节点都要精心甄别,看看有多少个节点能够衍生出独立的价值模块。比如在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有种植茶叶的习惯,因为他们的祖先就有在从事农业劳动的间歇喝茶的传统,历史形成了以茶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比如采茶季节在茶园里对山歌,在茶园里喝油茶,这就可以催生以展示农耕文化为特征的茶文化价值模块;每到春天采茶季节,采茶活动既是享受春天的滋润,又是一种难得的农村体验,由此形成以体验农村劳动为特征的乡土体验价值模块;之后的茶叶制作加工、茶叶销售、棋牌茶楼等等都有可能形成许多商业价值模块。这样的价值模块越多,网络节点就越多,网络的规模就越大,就越容易形成特色产业。
二是农业价值模块之间要有足够多的联系,以便能在产业间连线成网。一个个的价值模块既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在其他产业链上“即插即用”。独立运行就不能衍生交易,促进经济繁荣,比如农村的茶园,作为一般的农户,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模块,功能就是种茶叶,采青茶,然后把采来的青茶卖给茶叶加工场,得来自己劳作的报酬。你当然也可以把这个茶园作为一个价值模块,与乡村休闲体验游价值模块相连接,把茶园的劳动当做一种生活体验,农户出租的是茶园,消费者收获的体验,形成一种新的交易,这种交易把茶叶种植业与乡村旅游业的产业链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产业链。价值模块之间的联系越多,新生的产业链也越多,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就由线链成网。我们知道,经济网络之间的联系通常就是用交易的方式进行的,所以联系越多意味着交易越多,从而在众多产业链的交织下,使产业边界变得模糊起来,让你不知道自己的茶园究竟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第三产业,三次产业水乳交融,姑且称之为第六产业吧,这就是“特色产业”。
三是农村产业交织需要有一个坚实的平台,以便能稳定产业间的联系。价值模块的对接联系,需要找到一个具体的空间载体,这就是李斯特说的要靠近,因为任何联系都一样,空间距离关系着联系的紧密程度。靠近有许多好处,我们常说“抱团才能取暖”,产业之间也是要有紧密联系才能彼此壮大。因此,需要在农村找到一个合适的空间,将这些各自独立的价值模块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实现最大限度的链接。这样,这个农村的狭小空间就成为农耕文明展示、农产品加工、交易、创意、旅游,体验等等活动汇集,人口稠密,交易频繁之地,若如此,不就是我们说的“特色小镇”吗?现在,不少地方正在打造“庄园”、“田园综合体”,其实就是这种农业产业交织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促进下形成的新业态,正是我们发展农村特色小镇所需的“特色产业”。
由此看来,在农村打造特色小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是农业本身的产业链延伸,还是农业产业链节点的价值模块生成,都要大量的要素汇集和创业人员进驻。所以,打造农村特色小镇,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鼓励乡村创业,使更多的人来到农村进行与农业经济相联系的创业活动,成为模块制造商,这是形成农村产业的基础;二是注意制定模块连接的统一规则,农村独立价值模块之间的连接要形成协同力量,不能造成冲突,否则,农村特色小镇就难以形成,相反会给农村带来无限的伤害。从这个角度上说,农村特色小镇不是越多越好,不能简单用钱砸,毕竟,产业间的许多联系不是钱能砸出来的!
作者系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广西特聘专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三农庄园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