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精准扶贫不能全是“羊”

[ 作者:魏露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05 录入:吴玲香 ]

因在“精准扶贫”中工作不力,陕西省米脂县扶贫办多名官员日前遭遇“集体免职”。被免职干部包括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马会平,副主任刘荣、霍如江、刘中华,一正三副共计4人。(7月3日 中国青年报)

脱贫攻坚中用“羊”扶贫可不可以?显然是可行的。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很多“扶贫羊”都成为了“致富羊”,但是精准扶贫全靠“羊”,显然就行不通了,这是一种“大水漫灌”的方式。

察访的贫困户中,贫困补贴资金都是5000元,产业扶贫都是“买羊”,种地扶贫都是“买刨刨机”。从资金要产业都是“标准化”,这看起来很不错,实际上是打错,因为这样的“打法”,脱贫攻坚战难以打胜。

孙子兵法有“三十六计”,而其中的每一计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会实现“用兵如神”的效果,发挥每一个战士的最大作用来。同样,精准扶贫不精准自然难以发挥出效果来,不但会延长脱贫攻坚的时间,还会造成资金和人力上的大量浪费,所以,对于千篇一律的“扶贫羊”必须零容忍。

换一个角度来说,“扶贫羊”是一种不作为,从扶贫方法上的“眉毛鼻子一把抓”可以看出扶贫干部的敷衍之意,从扶贫真伪上的对象不精准可以看出干部的懒散之行,如此不真、不实的扶贫,自然难以取得成效。

为官避事平生耻。扶贫干部只在表面做功夫,扶贫工作就难见成效,只有摒除那些“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心态,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对不作为扶贫干部问责,戳到痛处,倒逼扶贫干部勤于政,因而取得扶贫良好效果。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