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一篇题为《职业光环黯淡,男教师逃离农村》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湖北省中学教师龚知栋。文章中,龚老师讲述了几件乡村教育的事例:
事例一:某县教育部门招聘新教师,承诺带编上岗,要求是要到当地偏远农村学校任教。结果录取的39人中,女教师36人,男教师仅3人。临近上岗了,其中一个男教师直接放弃,选择去南方打工。
事例二:高三学生填报志愿,有一个“乡村全科教师”计划——为各地乡村小学培养师资的定向委培计划。有一名男生,家庭困难,属于“精准扶贫”户。龚老师动员他报名,这个男生问:老师,你是高中教师,你的工资有多少?我家里还指望我摘掉“精准扶贫”的帽子呢!结果,全校只有12名学生报名,全部是女生。
事例三:农村教师,刚参加工作的,2000元左右;工作10多年的,3000元不到。农村教师和农民朋友聊工资时,说工资两三千元,他们的普遍反应是:要么根本不信,要么不再接着往下说(他们是不想让教师朋友难堪),因为他们现在外出打工,挣个三四千元都不难。个税起征点早已上调到3500元,乡镇房价也上升到每平方米两三千元。有些农村教师为了贴补家用,在学校旁边开荒种点粮和菜,虽美其名曰“劳逸结合、调剂生活”,实属无奈之举。
文章分析说,乡村教育存在一个显性问题是,农村学校新招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引发一个值得思考的隐性问题:为什么如今男性不愿到农村学校做教师?
这个问题的核心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农村学校的待遇偏低。因为收入低,男老师不能负责起家庭的担当,找对象难,人前难抬头。乡村男老师经济地位下降,社会地位下降,职业认同度降低,职业幸福感减弱,职业光环日渐黯淡,男老师逃离农村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
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现,即使是在城市中小学校,男老师数量不多,比例失调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个问题,有许多教育专家指出,学校没有男老师,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之于农村,更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乡村学校不只是教学任务,还有许多学校管理方面的事务要做,男老师不容缺失。
笔者认识几位乡村男教师,总体来看,大家的境遇不容乐观。大致来说,乡村男老师可以分三类:
第一类男教师,通过努力或关系,当上学校领导来提高社会地位,增加工资收入。有的男老师当上了学校的大校长、校长、副校长,主任、会计领导职务等。在工资收入之外,有一份大家心知肚明的“灰色收入”。许多人,当领导,目的性和动机性非常简单,就是为了便于职称晋升和提高收入。
第二类男教师,教学工作之外,通过兼职获取额外的报酬。一部分男老师没有在学校中谋得一官半职,他们完成教学任务之外,会通过社会兼职来提高收入。比如做小生意、当律师,开培训班等。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查处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但是屡禁不止,为什么,就是因为,一方面家长愿意,要为学生提高分数;另一方面,老师也愿意,因为要多些收入缓解拮据的工资收入。
第三类男教师,对自己和工作丧失信心,消极度日。笔者就知道几位做乡村男老师,或离退休已近,或上升无望,他们除了工作之外,或在家里种上二亩庄稼,或什么事情也不做。不当领导,不评职称,表面潇潇洒洒,暗有一肚子苦楚。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上面的三类乡村男教师,占居乡村男老师的大多数,但是,他们所做所为,并没有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做出太大的、应有的贡献。
当然,也不能否认,乡村学校有个别男老师认真工作,不论是教课还是当领导,都是认真工作,兢兢业业,教学时心无旁鹜,管理时尽心尽力。但这种老师太少了,一个学校,一个乡镇,真的难以找到几个人。
乡村男教师,想提高收入,当领导是正途,在外兼职是旁门左道。只上好课,不当领导不兼职,只能让人感觉无奈。这导致乡村教育的前途堪忧。
如何让更多的优秀男大学生选择当乡村老师?如何留住更多的现有乡村男老师?如何充分调动他的积极性,让他们热心从教?这是一个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不然,乡村教育将一蹶不振,继而全面塌陷。
中国乡村的失落,一定从教育开始?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小桔灯 2017-07-1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