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为什么乡愁越来越陌生了?

[ 作者:杨登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0-06 录入:吴玲香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镇化水平高速发展,农村悄然被城市所吞噬,城市人口猛增,农村人口锐减,农村慢慢变成了空心村,留下的无非是老人、妇人和小人,而年轻人或是外出务工,或是异乡求学,加之回乡的时间短、次数少,故乡终究被陌生化,原本的熟悉而热闹故乡变得荒凉而冷清,乡愁成了现代人历史的记忆。

老人依旧勤劳耕作、艰苦劳动,继续书写着农民的勤劳和善良,但农村土地却日渐被荒芜,杂草丛生;妇人变得慵懒散浮、赌瘾成风;小人则迷恋手机网络、不能自拔。这还是我们记忆故乡吗?故乡怎么了?

这种状况无非原因有三:一是城乡差距太大。现代化急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城市经济活跃、农村经济萎靡,年轻人进城务工,就业问题迎刃而解,他们习惯了城市生活,不愿回农村。

二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缺失。农村缺少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等建设滞后,农村远远不能于城市相比,缺少文化娱乐背景下,赌博侵占了农村市场,追求低级生活趣味式的赌博方式俨然成了妇人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每天像上班一样按时开始,一边打着牌,一边哄小孩,用给钱买辣条、给手机打游戏为主要方式平衡着娱乐与教育,甚至连饭都来不及吃,随便吃点零食充饥,但她们快乐着。

三是乡愁的淡化。老人的乡愁渐渐消失,年轻人乡愁成了记忆,小孩则以游戏为伴,错过了田野、河边、山头嬉戏的乐趣,期待初中毕业能跟随哥哥姐姐城市打拼,对故乡情感不够深刻,逃离故乡等于逃离贫困的思想蔓延。

经济、文化造形成城乡隔阂的鸿沟,虽然国家不断努力着,对于减少城乡矛盾作出了建设性作用,但更需每个国人的关注,关注农村现实生存方式,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