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今日介绍,2013-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实际增长10.7%,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收入是2012年的1.52倍、2010年的2倍,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新华网 10月16日)
据农业部相关人士介绍,2013-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实际增长10.7%,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收入是2012年的1.52倍、2010年的2倍,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以农业部定点扶贫县湖北恩施来凤县为例,2016年农民收入比2012年增长89.5%。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脱贫攻坚拉开序幕之后,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落实贯彻下,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是农业产业扶贫的成就,也是党和国家向人民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
因地制宜,强化发展指导。早前,农业部就联合八部委印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并组织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份、832个贫困县编制完成产业精准扶贫规划,让他们根据自身的条件,合理规划出适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改变以往的帮扶模式,在政策上下足功夫,让贫困群众真正感到帮扶温暖。从这几年的扶贫工作来看,打破了以往那种“送现金”“慰问款”的模式,从贫困根源上找原因、寻措施,找到并根除贫困的结症,围绕资金整合、主体培育、金融扶持、保险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例如,贵州省设立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子基金,拟筹集1200亿元,重点投向贫困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专业培训机构等。
另外,在扶贫过程中,在贫困地区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这些举措成效显著,通过这种模式积极牵线搭桥帮助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让一大批扶贫“龙头”成长壮大、落地生根,成为带动脱贫的“火车头”。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份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8.8万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万家;全国758个贫困县(不含西藏)发展农民合作社44.2万家,带动1500多万户农户;农业部100个样本贫困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带动贫困人口覆盖度达到49.8%。
脱贫攻坚的成效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不是仅凭一句话就能佐证的,而是需要通过这些具体的数字,通过老百姓的真实说法来印证的,脱贫效果好不好,脱贫力度实不实,这些都需要且行且务实。
(作者址地:四川省绵阳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