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保质保量完成脱贫重任须做到“三聚”

[ 作者:梅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15 录入:实习编辑 ]

四川省脱贫攻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成都召开,王东明强调,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是对各级干部思想境界、为民情怀、能力水平、工作作风的全方位检验。全省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都要迅速行动起来,真正沉下去,夙兴夜寐、昼夜兼程,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以“绣花”功夫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年度脱贫目标任务。(人民网 11月8日)

脱贫攻坚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党中央的庄重承诺。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深水区、关键期,怎样在这任务重、时间紧的条件下实现预定的目标,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智慧。笔者认为要保质保量完成当前的重任,需要做到力量聚合、资源聚集、目标聚焦。

精准扶贫需做到力量聚合。精准扶贫是人类历史上为实现民生福祉而展开的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打赢这场攻坚战,必须坚持党政主导、群众主体、企业主力,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聚合一切力量、协同发力、全力出击。党员干部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困难群众了解疾苦和正面舆论引导,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了贫困户主动参加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主动脱贫的愿望和自觉行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赢这场攻坚战。要用群众的力量主导扶贫。扶贫先扶志,群众始终是精准扶贫的主体,力求避免单一发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引导贫困群众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群众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精准扶贫需做到资源聚集。针对贫困地区面积大、人口多、程度深的现状,必须集中有限资源,定向“喷灌”、定点“滴灌”、定期脱贫,用扶贫的实际行动检验各级干部落实“三严三实”的成效。挖掘社会资源,聚集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贫困村集聚,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格局。同时,积极为先富起来的各方能人、社会贤达、企业家、艺术家等搭建参与扶贫的公益性平台,大力倡导志愿精神与服务,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精准扶贫的浓厚氛围。

精准扶贫需做到目标聚焦。脱贫攻坚的目标是什么,必须要深深的烙在每一位扶贫干部的心中,不能做到目标聚焦,精准扶贫工作很可能就会沦为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精准扶贫工作要聚焦到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明确阶段目标,扭住扶贫关键点来壮大富民产业,方式上突出创新性,通过改革扶贫机制、融合双联行动、创新金融支持、统筹社会帮扶等推进脱贫攻坚,同时要健全精准评估、激励、惩戒约束机制,为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坚决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全面小康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精准扶贫”是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绝佳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力推进的必行之举。一定要认清形势、足够重视、耐心细心、稳步推进,力争做到“精准扶贫”工作的力量聚合、资源聚集、目标聚焦,从而确保此轮脱贫攻坚工作真正成为造福于民、有目共睹的共富工程、民心工程。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