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丰内涵,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蔚然成风,让农村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人民日报)
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乡村是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寄托。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实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其中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乡村振兴应着力于精神文明领域的建设,焕发美丽乡村的活力,让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
创新乡风文明建设载体,传承文化财富。村民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传承先辈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的风尚,这是对文化财富的传承。乡风文明建设实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方面建设获得长足发展。从以民风、习俗、惯例宗教等维系的“乡土社会”逐渐演变为以契约、法规、舆论维系的“法理社会”,这亦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表现。在岁月流变中唯一不变的是外出拼搏的儿女对生长土地深沉的爱,记住乡愁,回报乡亲。发扬“乡贤文化”,吸引外出的游子回乡创业,让新乡贤引领乡村振兴。
补齐硬件“短板”,丰富乡风文明建设内容形式。以往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匮乏,农民受传统思想影响根深蒂固,缺乏健康的精神追求。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打架斗殴、赌博、偷盗等不良社会风气盛行,新时代乡村新文化提倡扬正气、压歪风、富头脑、丰内涵,着力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软实力,打破农民落后精神追求的局面。从补齐硬件“短板”入手,建立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有线电视信号与央广无限数字信号全覆盖。同时让农民送去文化“大餐”,享受文化盛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让农民从乡风文明建设的看客和旁观者转向建设者和参与者。厚植道德文化,激活乡村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其中的和谐、诚信、友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借鉴,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文化引领打造美丽新村新气象。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激活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的当代价值,同时深化志愿服务活动,在农村开辟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激发乡村崇德向善的正能量,激活文化振奋精神,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传统文化渗透到乡村振兴的方面方面,让新时代文化在农民心中生根发芽。
乡风文明建设是守住乡村的传统文化之“根基”,留住乡村青山绿水之“魂魄”,涵养幸福新村之“神韵”,新时代让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