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吴梦:扭住问题导向抓调研

[ 作者:吴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08 录入:实习编辑 ]

原题:扭住“问题导向”这个牛鼻子抓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大问题。”毋庸置疑,调研是走好群众路线的一面镜子,也是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创新在一线体现的有效手段。

但在现实中,有些地方和单位却不重视调研,要么认为上面的政策方针已定,工作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就行,不必再跋山涉水,走村串户;有的自以为学识渊博,“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做决策、办事情拍拍“脑袋瓜”即可,没必要搞什么调查研究;有的整天埋头于“文山会海”,沉浸于“闭门造车”,陷于各种应酬,“忙”得无暇顾及调查研究;还有的热衷于搞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的调研,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仅不能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反而劳民伤财,引起群众反感,到最后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种现象,人们心照不宣,心知肚明,却深感无奈,已然成为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心的热点现象之一,所谓调研走访亦沦为某些官员的“亲民秀”。笔者认为,做好新形势下的调查研究工作,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真正号准群众脉搏,全面了解真实情况,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深入剖析矛盾症结,积极提供对策建议,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服务。

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只有善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对此,领导干部必须要有“甘做小学生”的心态,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一竿子扎到基层,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既解剖麻雀、发现典型、指导全局,又敢于直面矛盾,找准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

其次,要辩证分析问题。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问题闭上眼、绕着走。面对问题,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理性分析,紧扣调研中发现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一条一条梳理、一项一项分析,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寻求问题解决的正确办法。

最后,要勇于解决问题。毛主席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弄清了问题的来弄去脉之后,如果还停留在能拖就拖、能推就推、“踢皮球”“打太极”,或者解决起来避重就轻、隔靴搔痒,甚至肆意掩盖,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后积重难返。这不仅偏离了调研的本意,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初衷也成了纸上谈兵。

总之,要完成好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新职责和新使命,就必须始终把加强调研工作,作为加快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作为提高领导水平、改进领导方法、转变领导作风的重要任务,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和关键环节,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得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作者单位:昆明市寻甸县委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