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农村公益事业财政投入困境

[ 作者:云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29 录入:实习编辑 ]

——以西部V市为例

农村公益事业停滞不前,必然会影响全面建设现代小康社会整体进程。而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特别是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政策环境的强力支持。因此,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并建立更为有效的农村公益事业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是新时期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特征分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

同时,各级政府逐年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投入的比重,有力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加快发展。但是仍然存在支持农村公益事业财政投入,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制约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成为当前农村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制僵化。

主要表现为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机制不完善。

农村公益事业投入高度依赖上级和地方政府,中央及省财政虽然投入逐渐加大,由于农村公益事业积弱太久,这些投入虽使农村农益事业有了很大变化。

但对那些贫困地区,仍然没有产生根本性转变。这些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可用财力有限,几乎全部用于维持运转和重点支出,很难拿出较大的资金配套投入农村公益事业。

二是投入长效机制尚不健全。目前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相对稳定及普及外,其他的公益事业的投入,基本都有一定的阶段性,如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的乡村道路、饮水供电、文化教育卫生等投入,都没有建立长效机制,使农村脏、乱、散、差、小的的面貌,还难以从本质上得到改善。

(二)结构偏差。

长期以来,财政对公益事业的投入侧重于对农民的基本保障,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建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了推进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了农村最低保障制度,开展了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而对于公益事业的基础设施、科技文化等方面投入较少;

对于大中型带有社会性的建设项目投入较多(如乡镇文化体育广场),而对于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小(如“户户通”硬化道路)。

(三)总量不足。

目前,农村公益事业财政资金的投入,既有中央省市,又有地方本级投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也愈来愈大。

以某县为例,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2010年中央及省下拨补助款548万元,县本级配套295万元,2011年中央省下拨补助款686万元,增长25%,县本级配套369万元,同步增长25%;2012年,中央及省下拨补助款1243.22万元,增长81%,县本级财政安排603.21万元,增长63%。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

但是多年来,城乡发展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使城乡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一些山区县矛盾更突出,受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科技推广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村属于弱质地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相对而言并不快速,虽然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不断加大,但是投入总量仍然偏低,一些财力紧张的地方,配套投入压力更大。

如一山区县,2008年以来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增幅逐渐达到69%,2011年,本级财政投入对农村公益事业已达到4000万(仅指农村基础建设),但是该县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由2008年的1.3亿元到2011年的3.83亿元,增幅达195%,可以看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投入的增幅,小于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增长幅度,且相比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而言,总量仍然偏少。

(四)效益低下。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和服务能力,不尽如意。

一方面,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行政运行成本高,办事效率低,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较差,而农民组织化程度也较低,导致财政投入农村公益事业的效益没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等发展缓慢,财政投入资金创造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服务,农民也难以全面享受。此外,农村金融服务在农村覆盖面少而窄,机构发展缓慢,也影响着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

(有删节,二、完善建议,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市县领导参阅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