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用什么品牌,你还能根据性价比精挑细选,单位的就只能按照采购目录定了。”西北某省一家厅级单位采购负责人告诉记者,单位要采购一批空调,在采购过程中,格力、海尔等性价比更高的品牌因不在目录中,单位不能采购,最后只能根据采购目录选择了一个不常见的品牌。(8月29日中国网)
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推行,各地政府采购日趋规范严格。但现实中,政府采购中依然存在的“围标”“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等问题并没有被彻底遏制,各种寻租手法不断翻新且愈加隐蔽。在政府采购所涉及的市场中,参与竞争的企业往往靠的并不是自身的实力,而是过硬的“关系”和能够吃透各类“潜规则”的“八面玲珑”。
不透明、有黑幕,政府采购一直处在非议之中,每每动摇着公众对公共采购的信心。之前,从诸如“天价空调”“天价硒鼓”“天价U盘”“天价制服”之类的“就高不就低”的政府采购中,我们见识了想象力的大胆,这些丑闻显然不是考验公众的智商,而是挑战公众的想象力,而每一次面对类似事件,公众只能将残存的合理想象让位于现实事件。
其实不用看,这种明显的采购腐败,在“阳光采购”的名义和框架下,每个环节都是按照法定程序运行的,在指定媒体发布了公告、公示,从评标专家库抽取评标专家,相关部门派人参与现场监督等。披上“程序合法”的外衣,每一个环节都依照法定程序按部就班。在觊觎者的操作下,一场政府采购活动成为利益各方分噬公共利益蛋糕的狂欢剧。
政府采购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其本意是为了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倘若由于监管、问责等机制的不完善让其沦为个别不法分子中饱私囊的工具,岂不是善政不能善为的悲剧?供货单位没有此项经营项目,却能中标,劣质产品未经检验,就送给使用单位……一幕幕不断浮出水面的“潜规则”又何止是博人一笑的“黑色幽默”?
总之,政府采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正日益得到规范,但残品、次品依然横行无阻顺利“入围”,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权力出了轨,遏制此不正之风,一方面,要严把“制度关”,应继续完善供应商资格审查、验收责任及惩处机制、政府采购信息发布等制度,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监控,有效防范采购风险;另一方面,严把“问责关”,及时公布事件真相,及时处理相关责任人,杜绝“长官意志”,把采购环节透明细化。
作者单位:中共衡阳市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