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假贫困得真福利是管理失了位

[ 作者:蒋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31 录入:19 ]

近日,安徽省纪委通报了一起扶贫领域腐败典型问题。萧县龙城镇李台村扶贫专干刘步海对该村贫困户蒋某在萧县县城拥有房产,对村民刘某某、李某、许某某三人名下有机动车辆等情况毫不知情,因识别不精准、把关不严,刘步海受到党内警告处分。(5月3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仍然有“开着宝马吃低保”式的“假扶贫”现象,多表现为名下有车、有房、有工资等多种形式,往往获得的补助数额不大,却影响败坏。因为这些假贫困户享受着项目资金的“理所当然”,并与之背后“有人”而牵连,在非贫困户眼中,是最深痛恶觉的,此行为和现象损害的却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而“假贫困得真福利”式的腐败案件频发,也正是在制度和管理的漏洞下失了位。目前,一些党员干部责任心不强,作风不严不实,在贫困户精准识别、资金物资发放等环节不入户、不调查,势必会导致“参假注水”,甚至借机优亲厚友、损公自肥等问题。纵观整个脱贫攻坚过程,贫困群众没有惠及,非贫困人员却享受着扶贫实惠,俨然与中央的政策和初衷背道而驰,不符合的攻坚脱贫的目的和方向。

缺乏制度和管理体系,是扶贫到达不了“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原因。不可否认,资金的落实,以及各地党员干部对扶贫政策的不理解、不上心,自身懒政怠政应付了事,导致扶贫资金、项目的审批不严、精准不到位,缺乏资金的审查细化机制,落实精准识别程序就搞变通、打折扣,没把群众利益真正放在心上,为部分党员干部中饱私囊、唯利是图提供温床,无法形成真正行之有效的监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显然,“假贫困得真福利式”的腐败案件频发只会让攻坚脱贫推进愈发艰难,导致该贫困的享受不到,不贫困的反而“天经地义”,这背后的本末倒置,完全就是制度和管理的缺失。而要想打赢攻坚脱贫战役,就必须完善监督检查制度,细化管理体系,打好脚踏实地夯实精准识别这个基础,坚持把精准的要求贯穿到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各环节,就能真正拔掉“穷根”,增强“造血”功能,形成一种摆脱贫困、迈向小康源源不断的能量动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农业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