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庄晋财:农村发展如何找回那些散落的知识精英

[ 作者:庄晋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05 录入:实习编辑 ]

——“吉安博士微信群”再感

一、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知识精英如今为何很少回头?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改革开放之前是很低的,原因很显然是因为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正因为如此,农村人把走向城市当做一种人生的目标,“吃商品粮”(其实根本不具有商品属性)格外令人羡慕!如何才能走出农村?高考制度的恢复几乎成了农村人走向城市的唯一通道。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世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影响,那个年代的农村读书人要是能跨过高考的苛刻门槛,拿到一张走向城市的入门券,在农村是极其受人待见的。在我生活的村子里,哥哥是恢复高考后第一个拿到这张入门券的人,接着的第二年我也幸运地通过了高考。尽管我们兄弟俩考得学校不算很知名,但能够把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并且是以读书人的身份,还是让村子沸腾了一阵子的。我清楚地记得在我即将离开村子去上学的那段时间,村里的亲戚朋友、父老相亲挨家设宴为我送行,一顿饭连干八碗“吉水米酒”的畅快,可能是迄今为止喝得最为开心的酒了,亲戚们送我一块“上海牌手表”,也是迄今为止我从村里得到的最为珍贵的礼物,临行时村长的嘱托,至今还萦绕耳边......那个年代,我们的荣耀能够成为全村的荣耀,用他们的话说,出去一定要记得自己是这个村走出去的,村里人跟别人聊天也会很自豪地说,我们村某某考上大学在外工作了,以此证明一件事:我们村是有人在外面的!对于我们读书人,每每返乡,也会非常关心村庄的发展,跟村里的干部老人聊天,是每次回来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总之,那时候我们大家心里都装着“村庄”!

然而在后来,人们对于“村”的观念慢慢发生了变化,我的这种记忆也仅仅停留在那个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中“个人利益”价值观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更强调个人权利、个人利益、个人奋斗,原本整体的村庄主义,现在变成了个人主义。没有人再关心谁家小孩考上大学,更没有人会为你家小孩上大学感到这是村庄的荣耀。其实在我的求学经历中,自己最为得意的是在工作4年后考上硕士研究生,不仅是一所知名的学校,而且也是热门专业,可是,当我拿着硕士录取通知书回到村庄,却再也没有引起波澜,即便后来考上博士、当上教授,回到村里也很少有人能够聚在一起聊聊我们的村庄。我也听说,村里干部每年都会前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寻找那些在外打工创业的村里人,希望他们能够给村里募一些钱款,帮助日益衰败的村庄集体经济。在地方干部眼里,那些能够给村里捐个一千八百的人,能耐已经完全超越读书人。读书人虽有满腹经纶,但在村里开始慢慢被淡忘,不仅是村里,乡里、镇里、县里也莫不如此。我听说过在80年代,县里在南昌还举办过“在昌大学生联谊会”,希望大学生毕业后为家乡做贡献,在我念硕士、博士后的二十多年里,这种事情已经很少听说,当年因为能耐不够没能到省城上大学,我也因此错过了那来自家乡领导的唯一邀约,现在想来还有些遗憾!

从那时起,那些从农村撒向城市的学子,慢慢变成了家乡匆匆的过客,即便想给家乡一个回眸,也很难遇到一个欣赏的眼神,于是也就干脆把头一甩,越走越远,散落在各个城市当中......这是一个时代留下的烙印,不是学子们不想回乡,不是家乡人不需要学子回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这是资本的本性,个人没有办法去改变。村里要是增加一条水泥路,立即能给大家带来出行的方便,村里出一个大学生,何时才能反哺到家乡?这就是所谓“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经济人心理法则。现如今,把专家叫“砖家”,把教授称“叫兽”是一种时代价值观的反映,与个人善恶无关,这就如在一个信奉“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里把教书匠称“师爷”一样。有多尊贵就可能有多卑微,这是读书人要有的心理准备,但只要“不改初心”,就有希望。

二、聚拢农村出去的知识精英已成为家乡发展的时代要求

斗转星移,中国“打工经济”走过了30多个年头,依靠“人口红利”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遇到越来越多的障碍,“搞导弹不如卖鸡蛋”,“手术刀不如剃头刀”的时代渐行渐远,我们又走到了一个需要知识的时代:将土地零碎化的残缺农业不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收入,传统农业正在向规模化、工程化高效农业转型;单一农业产业的弱质性无法抵御不确定性,需要追求更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产业链的网状形态演进,模糊着产业之间的边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正在催生新的产业。凡此种种,农村发展所需要的要素,已经不是仅仅体力劳力那么简单,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管理转型,组织变革成为农村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而这样的时代变革,让村子里的农民感到从未有过的迷茫和压力,在焦虑中慢慢唤回了久沉于心底的对知识的渴求!

聚拢农村出去的知识精英为家乡发展服务是这个时代的要求。所谓知识精英,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为社会服务的热情和责任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拥有知识的人自然不少,但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责任感却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得到。然而,对那些从农村出去的学子来说,经过长时间的知识积累,许多人已成为饱学之士,再加上那种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他们是最有可能成为农村发展所需的知识精英!以我个人而言,硕士毕业之后到了祖国西南边陲的大学任教,教书之余最爱穿梭于农村的山水之间,每每得到乡村干部的邀请,就会非常兴奋地将从农村获取的所思所得与他们交流,如若能够起到一点作用,自然欣喜不已。我十分相信,跟我一样有这种情怀的农村学子不在少数,只是其中的许多人没有机会将自己的所学与所思贡献给自己的乡土,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最近我们家乡的有识之士建立了一个“吉安博士联谊会”的微信群,在很短的时间里便聚集了400位从吉安乡土走出去的博士们,他们当中有大学教授,有律师,有企业家,不少人在自己的行业里早已显露头角,成为行业的领头人,大家在群里表达出来的对家乡发展的关切,让我看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情怀。这些在微信群里聚集起来的,已经在城市间散落很久的乡愁,正是当前农村发展所遇到的知识瓶颈的突破力量,聚拢这股力量,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从农村走出去的知识精英们报效家乡的浓浓企盼......

三、“乡情”是那些从农村走出去的知识精英的粘合剂

如果能把这些知识精英聚集起来,我们是不用担心他们为家乡服务的热情与责任心的。人是社会的人,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能以自己的学识为社会服务,这对个人来说是一件无尚荣光的事情。我从江西出发,去四川求学,到广西工作,再辗转来到江苏,只要留有自己足迹的地方,就会有一种浓浓的乡土情谊,这是人之常情,谁都不是那么轻易能够抖落掉的。为了那片乡土,我们可以脱下皮鞋,带上草帽,挽起衣袖,走向田间地头!那么,家乡的地方政府要用什么方式来聚拢这些乡土知识精英呢?我个人认为可以做这几件事:

第一步,建立一个能将那些家乡出去的知识精英聚集在一起的平台。在互联网的时代,商品的交易分成了线上线下,因此需要注意线上线下的融合。“吉安博士联谊会”微信群的建立,已经搭起了最为初步的线上平台,让我们看到了家乡知识精英的热情与担当。但不能止步于此,如果能更进一步在线下建立“吉安博士返乡联络办公室”等机构,纳入地方政府已经有的“人才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为那些知识分子回家提供一个联系的窗口,那么,微信群里学子与学子的网络虚拟交流,才能转换成更为实际的与家乡本土的交流。

第二步,建立家乡知识精英人才智库。通过加强各地方县市的沟通,摸清家乡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据知识精英的专长组建虚拟团队,让家乡知识精英人才智库发挥真正的作用。地方政府管理带有科层性质,真正的人才需求一般是在最为基层的县乡一级,人才信息不能仅仅封存于地市上层,上下之间需要沟通,做到所需与所供能够无缝衔接,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智库的特征在于,库里存放的是许多知识模块,这些知识模块可以随意组合,即插即用,为不同的产业、企业、村庄等经济实体提供及时服务。因此要将这种模块信息让需求方了解,让顾客随意挑选,需要怎样的组合是市场的事情,而提供信息则是政府的事情。

第三步,用聘任顾问等多种方式,让知识分子体面地为家乡服务。我曾经说过,知识分子为家乡服务主要是基于“乡情”和“声誉”,因此希望得到一种合乎“乡情”的人文关怀。对知识分子最大的情,就是对他学识的尊重与认可,以我的经历而言,2013年和2015年两度被聘为“柳州市人民政府顾问”,在柳州市召开的隆重而又简约的受聘仪式上,从市长手里接过聘书那一刻,心情最为激动,尽管那还不是在自己的家乡。原因很简单,这一纸邀约代表了政府对你的认可,接下聘书你就没有理由不努力展示自己才华。在柳州市做顾问的几年时间里,我几乎把暑假的时间都放在那里的乡村调研当中,有一年暑假走遍了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15个乡镇中的10个,就这样苦并快乐着,不为别的,就为那张聘书所承载的“情谊”。今年又有幸被聘为“广西特聘专家”,写完这段文字的我,明天即将奔赴广西......

第四步,务实与务虚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也许不是每一个学子的所学都能够直接作用于某一经济实体,带来立杆见影的效果,但每一种类的知识都会有它的作用。比如,一个学文学的人可能不能给某某企业或产业提供直接的策略谋划,也不能给企业提供一种立即生效的技术配方,但他对地方文化的梳理,说不定就能带来奇特的效果。在我们吉安博士群里,就有这样的博士,在精心梳理着吉安的状元文化,如果我们能够把这种状元文化嵌入到乡村产业发展当中,就会将传统的农村三次产业提升为“第四产业”,这就像井冈山的红米饭里融入了红军的故事一样,完全改变了红米饭的性质,让你吃的已经不是红米饭,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所以,在人才使用上,能务实就务实,不能务实就务虚,地方政府多提供一些务虚的舞台,让思想在这里交锋,让头脑风暴迭起,其效果也不可低估。

匆匆写下这些文字,表达一种对家乡的思念,也期待着自己的足迹能够踏回乡土,播下知识分子的良知,收获农村发展的希望........

(作者:江苏大学教授、博导、广西特聘专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三农庄园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