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黄泰轲等:充分发挥传统美德在健康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 作者:黄泰轲 张芹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9-17 录入:王惠敏 ]

健康乡村建设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中国古人讲“仁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将道德与健康长寿紧密联系起来,创造并积淀了内蕴丰富的健康伦理文化。推进健康乡村建设,除了要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外,还需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守护和促进健康的作用。特别是在乡村卫生健康资源相对薄弱且其提升需一个过程以及乡村仍保留较多传统道德文化的现实情况下,充分发挥传统美德的这种积极作用尤显自然与重要。

一、以德养生:发挥传统美德在引领个体养生方面的积极作用。

古人讲“以德润身”“以德养生”,意思是依靠践行某些美德、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而预防疾病、保健延年。纵观中国传统社会,在医疗卫生资源与条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人们以德养生“治未病”的意识强烈、效果明显。这一点从许多养生类书籍中可以看出来,他们基本上都会强调并宣扬“养生重在养德”“养德尤养生第一要”之类观点。

实践证明,许多具体的传统美德德目具有养生功效。清代名臣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昔人论致寿之道有四,曰慈、曰俭、曰和、曰静。”这方面,我们还可以总结更多。比如:节制、俭朴、勤劳等美德,使人生活清淡,不贪图享乐,不穷奢极欲,远离病从口入、纵欲成疾的各种健康问题;和善、仁慈、宽厚等美德,使人与人为善,不结怨记仇,不仅避免了来自他人的身心伤害,而且还能在一种人情和美的愉悦心情中保持与增进健康;顺天、惜福、感恩等美德,使人与大自然保持一种和谐,不逆天而为,不怨天尤人,敏于四季变化,乐享自然馈赠,在早睡早起、防冷防热、知足常乐中守护健康。上述美德引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良好生活方式,保持开朗心境、快乐心情,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并延年益寿的养生目的。

包括乡村社会在内,现代社会很多疾病是人们在生活中贪图享乐、大吃大喝、日夜颠倒而来。“与其病后善求药,不若病前善自防”,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一个重要工作是疾病预防,关键在于宣传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强调人的精神安乐,强调饮食的节制及起居的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合拍。传统美德能够帮助人们匡正思想行为过失而过一种心平气和、遵规守矩、和谐万物、自得其乐的生活,在引领乡村居民塑造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发生、实现健康长寿方面作用巨大。

以德养生尤其可以从乡村长寿老人身上生动体现出来。许多调查、访谈表明,他们健康长寿与其身上所具有、所践行的一些传统美德息息相关。据2023年10月23日的《丽水日报》报道:在“中国长寿之乡”浙江丽水,80岁以上老年人占老年人口16.1%,他们中还有许多百岁老人并且大部分生活在乡村,心胸豁达、勤劳俭朴、为人和善、清淡自然是他们长寿的“奥秘”。这启示我们,可以通过讲好乡村长寿老人以德养生的榜样故事,充分发挥传统美德在引领乡村居民防病养生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二、孝亲敬老:发挥传统美德在助力家庭养老方面的积极作用。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生活中,这一美德对人们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行为要求。比如:“父母在,不远游”,尽量在父母身边照料他们;“冬则温,夏则清”,时刻留意父母冷暖寒热;“能养”加“敬养”,不仅努力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还总是和颜悦色对待父母,使父母常生欢喜、心情愉悦;“知医为孝”,要求将父母的健康与安危牢记在心并主动学习掌握一些医学知识,以便在父母急需时派上用场。总而言之,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孝亲敬老要求人们从陪伴、冷暖、饮食、精神、疾病等各方面对家里的父母及其他长辈予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这对于守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作用极大。

乡村老人群体是健康乡村建设的工作重点群体。相关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社会呈现“乡村先老”“乡村快老”“乡村更老”“乡村高老”的情况。也就是说,相较于城市,中国乡村人口老龄化起步更早、进程更快、程度更深、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更高。这一状况凸显了乡村养老面临的艰巨任务和巨大压力。假如不能很好解决乡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其健康照护就成为一大难题,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甚至迟滞健康乡村建设的推进。

尽管现代养老方式多样,但家庭养老仍旧是乡村老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这种情况下,要大力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孝亲敬老美德,使乡村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得到悉心照料,特别是他们的健康状况,能够被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从饮食营养、穿衣冷暖、医药卫生等方面尽力守护。

在上面提到的《丽水日报》报道中,丽水乡村百岁老人基本上依靠子女养老,他们中许多人健康长寿与儿孙孝顺密不可分,比如“老人的家庭十分和睦,子孙个个事业有成,虽然并非富裕之家,但老老少少关系十分融洽”“孩子们都十分关注老人的身体状态,经常陪伴在身边,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总而言之,在目前乡村老人退休金普遍较低且乡村公共养老事业还不发达情况下,恰是子女或其他晚辈孝亲敬老的责任意识与行为担当,解决了乡村老人养老及健康照料问题。孝亲敬老这一传统美德对健康乡村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力作用。

三、团结互助:发挥传统美德在抵御健康灾险方面的积极作用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些突然发生的天灾人祸,比如地震、泥石流、山洪、暴雨、交通事故、生产事故、重大疾病、公共卫生事件等,往往对人们人身安危与生命健康造成极大伤害。积极防范、有效应对上述健康灾险是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

“灾害无情人有情”,中华民族在抵抗重大灾险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比如“精诚团结”“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等,这对减少因灾伤亡、守护生命安康至关重要。对中国传统社会而言,专门性抗击灾险的组织、队伍、技术等匮乏,民众的团结互助尤显重要,它在抗击灾险过程中展现出重大力量和重要效果。

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身处“风险社会”,人们面临更频繁、更多样、更复杂的健康灾险挑战。乡村抗击灾险的公共资源有限、应急能力薄弱,在遽然而至的健康灾险面前,更要第一时间发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将族人、亲朋、乡邻等动员和联结起来,共抗灾险、帮扶伤亡,使乡村居民的生命健康得到最大程度守护。

个体在独自面对灾险时最无力、最无助。乡村居民对自身独自被卷入的一些突发性的安全事故及重大疾病尤为恐惧。在健康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对这些不幸个体予以关怀照顾,特别是要团结更多的人去关爱、帮助他们。我们注意到,许多遭遇重大伤残或重大疾病的乡村居民,正是在亲朋好友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帮扶下,才逐渐康复或好转的。国家下发的《关于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对那些遭遇重大疾病因病返贫的乡村居民,除“落实医疗保障政策”外,还要实施“精准帮扶机制”“社会救助措施”,“引导社会力量予以帮扶”,这是对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传统美德在健康乡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认可和利用。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内蕴养生智慧、孝老基因、抗灾精神,能够为乡村居民养生保健提供引领和滋养,能够助推乡村居民强化养老意识与担当,能够生成凝聚力量、帮扶力量帮助乡村居民抵御健康灾险。推进健康乡村建设,除要注意强化卫生健康资源投入及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外,还要注意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加强重点人群健康关怀与服务、防范及抵抗突发灾险带来的健康伤害。在乡村社会大力弘扬勤劳节俭、仁爱友善、和顺自然、孝亲敬老、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对上述后几方面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起到直接、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黄泰轲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副教授,张芹为长沙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5年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