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福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市场有效(图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当前我国农村市场发展最不充分、市场体系最不完善,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因此,“十四五”期间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一、乡村振兴必须市场有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首先,乡村振兴的重点和着力点是乡村经济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只有加快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才能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其次,推进农业供给测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要充分利用农村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把乡村没效益没需求的农产品淘汰掉,引导乡村振兴优质资源要素向名优特农产品集中。再次,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需要利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没有乡村市场吸引社会化资源要素,乡村振兴就是无米之炊。同时,乡村振兴要用好乡村沉睡的资源,乡村资源不仅需要市场优化配置,而且需要市场再度激活,没有良好的乡村市场,就不能激活乡村资源发挥作用。当然,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具有其历史特殊性,也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振兴。因此,还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要做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二、当前乡村市场的三大问题

乡村市场天生发育不良,受乡土文化的影响以及农业发展自身的特殊性限制,乡村市场有许多天然的不足,与城市市场相比,乡村市场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1.边界不清,政府之手影响市场运行。我国乡村市场脱胎于公社体制的计划经济,加上多年来的政府行政力量的脱贫帮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因而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还大量存在。如政府大包大揽地干预农民具体的经营行为和生产行为现象不少,特别是政府通过直接投资项目等方式主导农业生产,导致农产品脱离市场导向而盲目扩大生产,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出现脱节,一些农产品的产能过剩而价格快速下跌。一旦在农产品滞销,政府又组织销售导致市场价格扭曲。每每在农产品价格上涨和下跌之时,政府就会对小农采取有力的宏观政策进行调整,造成单个农产品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现象交替出现,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了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与农业的发展,造成政府越位与市场缺位的问题时有发生。

2.城乡分割,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严重脱节。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之间联系不紧密,处于相互分割状态,是当前农村市场的重要问题。城乡市场之间商品流通阻隔,信息交流不畅,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地位不对等,特别是城乡农产品市场,供销严重脱节,农村品质好,价格低的环保农产品很难进入城市市场,农村商品进入城市老百姓的生活市场成本很高,在农村批发几毛钱一斤的蔬菜到城市市场卖几块一斤,农民却没有赚到钱。例如,城市市民吃红薯叶,吃的是城边菜农用化肥农药等种出来的,农村人用有机肥种出来的生态红薯叶却难以进入城市市场,只能给猪吃;农村的红薯丰收了,也很难进入城市市场,农村人也给猪吃,但是,猪吃了长的肉还远不如卖红薯赚的钱。再如乡里的生态粮食、土鸡蛋、土猪肉等农产品,对接城市市民的消费市场很难,还是长在深山无人识。

3. 发育不良,拉动农村经济的动力不足。农村市场还是一个刚脱离自给自足的低级农产品市场,实力不强。一是农村市场特色农产品虽然总量可观,但是产地分散,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中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村出售的粮食、油料、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没有竞争力。二是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差,市场建设简单简陋,市场保鲜保值的冷链物流等设施不足,市场深加工能力弱小,市场的价值增长链没有形成,包装文创、保鲜、贮运等流通体系和销售体系发展滞后。三是农村市场产品单一,农村除了农产品和工业必需品等商品市场外,农村的产权市场、金融等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均不发达,农村的市场交易完全依赖商品市场,严重阻碍了农村市场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形成。

三、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良好结合

市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只有政府有为,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市场服务,才能实现市场有效。

1.建立完善的农村产权制度。完善的产权市场是产权有效交换的前提,产权不能交易城市资本和社会资本就很难进入甚至不敢进入农村,会给乡村振兴造成严重的投入障碍,影响乡村振兴的进程。要加快完善农村产权制度,让农村产权逐渐进入市场交易,破解农村产权交易难题,丰富农村市场的交易要素,让农村产权充分流动,让农村发展要素能够在市场流动中保值增值。

2. 培育多元的农村市场主体。农村市场主体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农村市场的成长。要加快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形成市场主体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要重点培育农民的市场能力,引导农民依靠新型农业组织,成为农村市场主体,提高市场化经营能力,参与市场竞争。此外,要强化农民市场意识,消除其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培养具有现代市场意识的新型农民市场主体。

3. 建设完备的农村市场体系。突出湖南特色,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贡献。要根据产业市场化的要求强化精细服务,建设精细市场,完善农村产业链,供应链建设,着力打造农村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加快冷链物流服务,电商物流等便捷服务,完善农村市场化的社会服务。要加快构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开辟农村劳动力交易市场,建立农村人才交流市场。

4. 优化良好的农村市场环境。把农民经营行为和生产行为“放”给市场。主要是减少政府产业选择的直接介入,从引导与激活要素上着力,在要素集聚平台打造、科技创新推广、品牌创建、标准化监管等层面优化制度供给、政策供给、服务供给,推动有效市场的形成与完善,为贫困乡村撬动和引进外部资源提供支撑,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坚持效益优先与兼顾公平,打通城乡市场特别是城乡农产品消费市场,推进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对接。加强市场经营环境整治,清除市场的强买强卖行为,打击市场周边的黑恶势力。

5. 强化高效有为的政府管理。要严格区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市场能解决的事情,政府要交给市场去办。不是市场的东西政府要主动作为,形成从行政推动为主逐步走向政府引导下市场驱动为主的良性发展机制。政府要突出在解决农产品同质竞争与低端农产品供大于求的两大难题上下功夫,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立足农业自然资源与市场需求,在建立区域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框架下形成各区域农业产业布局的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错位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质产品,避免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偏低的低端产业、低端产品继续扩大生产,以此推动发展方式实现从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的根本性转变。用好财政资金,政府财政资金要考核综合效益,特别是要和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农民致富等挂钩。做好市场监控,对于地方政府推进产业化的活动,进行严格限制和监控,防止地方产业发展的短期化和同质化。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