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有依靠农民才能振兴乡村
十九大刚刚结束,对于十九大报告的内容,我们都会有一些思考。在此我想谈谈我的思考。我们真的要对乡村振兴做出点成绩,关键我们如何做?我们农业大学应该思考三农问题,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这样一个概念,我研究农民问题,所以就将农民问题与之结合起来,谁来振兴乡村呢?答案是只有依靠农民,才能振兴乡村。
2、乡村建设乱象丛生
近几年我们看到有许多乱象,主要表现是要农业不要农民,要农村而排斥村民。比如某个地方要搞美丽乡村建设或者保护村落恢复传统文化,第一项任务就是把所有农民都迁走,需要农村的土地而不要农民,农民变成了旁观者,农村的工程项目要招标投标,农民却在一旁袖手旁观。几千万的项目一完工验收,农民就把石头扒掉,回家砌成自己家的围墙,因为这个项目不是农民的,想修条路砍棵树,农民以为不是自己的事要高价赔偿,投资者也没有把这些事当成农民的事而是政府出资做项目。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乡村不会振兴,而是变得更加衰败。
3、农业集体经营的短期行为
农业为什么不能排斥农民,因为农业一定要以农民为主体。新的政策方向上指出,在现在的承包期到期的基础上再延长三十年,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我当时正在农村做调研,听到这个消息,我就问当地农民的反映,凡是真正的农民全都拍手叫好,真正反映了农民的需求。而基层领导都皱眉头,我们好不容易劝农民把土地都流转了,延长承包期的决定就会引起混乱,他们对政策的理解不到位,认为社会在发展,人口在变动,为什么不能随着人口的变动而改变承包关系,现在反而延长30年呢?人口每年都在变动,而现在的情况是年年都抛荒了很多土地,出了一些问题,基层政府找不到对策,就想改变土地。
现在有一个理论叫做探讨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在试点县把土地收回,谁出价高就把土地流转给谁,将其当作集体收入。这样是增加了集体收入,然而地租因此会很高,如果有一年突然租不出去了,是否还有收入?如果经营亏损,偿还不了地租,那么之后的人还会再来租吗?这些需要我们的思考。上海松江家庭农场到处被宣传和推广,在承包期内对土地会有爱惜和长期投入吗?答案是否定的,全是短视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是农民将不再种地了。有言论说,因为其分田单干,使得有的村穷。你看华西村等一些村为什么富,是因为其走集体化的道路,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要想穷包产到户,要想富走集体化的道路。我想说两点:一是我见过很多个体户经营很成功的;二是我想告诉大家,有的村穷不是因为包产到户,而是坚持做农业。华西村等一些村富是因为他搞工业不搞农业。
农业是把好处带给全社会,而唯独农民得不到好处的一个产业,相反工业是把成本给全社会,挣的钱却是自己的。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在为工业发展承担成本,雾霾、土地污染、河流污染、空气污染等。而我们享受着农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却并没有付出代价,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廉价的粮食。目前的粮食价格是穷人也能买得起并且能买得到的。小岗村将土地流转,承包给公司规模经营,这样发展下来农民都不愿种地了,最后只好由国有农场种植,政府补贴。
4、农民主体地位的必然性
农民主体有两个东西所决定,第一,由农业特点所决定,比如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物质,农业具有周期性、季节性还有地域性等特点。谚语“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意思是人一时懒散没有去耕种结果错过了播种的良机,而土地一年只有这个时候播种才有好收成,所以这一年就等于被耽误了。我们评判小农经济的标准不是看有多少亩地,而是看生产的作物是否跟市场实现了衔接。农业为什么要坚持农户经营,总结一下,就是自己给自己干活,成本最低,效率最高,风险最小。农业规模经营是必然趋势,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但我认为这不是最理想的结果。小农经济不受市场影响,而规模经营高效农业受市场影响,得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
第二,农业发展的理念与工业不同,我反对以工业发展理念引导农业。原来我们搞循环农业,少施化肥,不污染环境,这就是我们的农业文化。现在我们搞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而没有足够的有机肥,就只能施用化肥,最后种植业、养殖业规模化的结果带来一系列土壤、空气等的污染问题。持续发展需要制度保障,现在的情况是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十分明显的例子就是东北的黑土地有机质逐年下降。所以只有农民能保护土地,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度保障。
5、家庭农场是未来农业的新型主体
小农经济存在问题,现在好多人为了拿到补贴,只管种不管收,疏于田间管理,科学技术难以推广,农民组织难以实施,农民没有意愿加入合作社,生产的产品有卖不出去的风险。我认为要走家庭农场的道路,土地流转给有意愿种地的人,本质是农户经营,但是规模变大且有政府的支持,保障其收入水平。未来的农业应是以家庭农场为基础,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将其联合起来。合作社是农业生产者的联合,对科技成果、政府支持也有了更大的需求,这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
本文根据朱启臻教授参加“地政沙龙”活动的录音整理资料
作者简介:朱启臻,博士,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先后任社会学系主任、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等值。长期致力于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研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土地学人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