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李伟国:加快机械化换人促进乡村振兴

[ 作者:李伟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07 录入:王惠敏 ]

十九大和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提出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业机械装备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投入品,是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机械化也是农业现代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之一,所以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必须进一步通过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人工劳动成本过高的问题。玉米、大豆的成本要比美国高近一倍,其中里面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工成本高,人工成本大概要比美国高10到20倍,所以要解决提高我们农业的竞争力,提高我们当前农业的效益问题,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如何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人工成本。当然,也要通过机械化来加快农业绿色技术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要通过机械化来推动调整和适度规模经营,来整体提高农业产业的经营效益。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我想也必须加快机械化换人的步伐,我们在着力提高农业经营者收入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机械化发展替代大幅度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彻底地改变农业生产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局面,提高农业劳动的体面感,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这十年在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强力支持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农业机械化发展保持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

一是我们的农机装备总量迈向了新的台阶。2017年底我国农机总动力接近10亿千瓦,比2012年大概提高了23%左右,农机的装备结构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就是高性能的、大马力的、多功能的作业机械拥有量在增加。包括农产品粗加工、养殖业机械也在稳定的增长,我们整个国家规模以上的农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17年大概接近4300亿,中国已经稳居世界农机使用和制造大国。

二是我们的农机作业化水平也实现了新的提高。全程机械化加快的推进农机作业由耕种收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粗加工等领域延伸,2017年我国农业种耕收综合管理达到66%以上,比2012年大概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我们的小麦基本实现了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棉油糖等一些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机械化也体现了实质性的进展,到去年为止有150个县率先基本实现主要作物的生产机械化。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进入到以机械化为主的新的阶段。

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有了新提升。目前农村已经出现了一大批从事农机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跨区作业、土地托管、订单农业包括互联网+农机等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规模也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不断的提升。2017年我国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的总数达到520万人,其中农机专业的合作社超过7万人,农机服务的总收入达到了5500亿元左右。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服务的主力军,成为农村新的产业链。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也为中国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繁荣,带来了新变化,增添了新动能。

 

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三高三低和三多三少,三高三低从作物上看,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综合机械化水平较高,棉油糖经济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从区域上看北方平原地区的机械化水平比较高,南方丘陵山区的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从产业上看,种植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养殖业包括还有一些特殊的产业机械化水平比较低。三多三少主要是表现在,一个是小马力的中低端的机械比较多,大马力的高品质的机械还比较少,粗放型的单向农机作业比较多,精细型的复式作业还比较少,小规模的自用型的农户还比较多,大规模的专业化的社会化的农机化服务组织尽管有发展,但是总体还不够。

造成我国农业机械化当前制约我们发展的三个短板,一个是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目前我们国家能够生产的农机产品大概有4000来种,这个仅仅为世界农机品种的种类一半左右,中高端的产品不多,低端的产品过剩,在农业生产中需要的产品生产不了,需要进口,核心技术缺乏。尽管我们的农机制造业的企业都是在世界上占前位,但是核心的技术还是缺乏的,还是要进口。最尖端的比如说大马力拖拉机核心的变速箱,包括大型农机一些液压的控制设备、电控制设备,随着秸秆还田、秸秆综合利用,需要大量打捆机的打结器,基本都是进口的,所以这些核心技术没有。另外我们机器产品的质量还亟待提升。特别是经济作物生产中还存在“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问题,这是突出的一个问题。

二是我们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不配套。推进农业机械化是个系统工程,受多方面的制约,我国还存在着农机和农业融合不够,比如说我们的品种不适合机械化的作业,成熟度不一致,长势不一致,所以有倒伏不适合机械化收割等等,品种的培育,我们的栽培制度上,行距一年一变,使得机器无法适应,耕种制度也比较复杂,有套作、人种等等。包括还有种养方式,产后的加工和食品的消费,农产品的消费都在机械化生产,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比如说现在机械加工,甘蔗全程机械化,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适当机械化收割甘蔗的加工处理,要进行相应的改造。所以我们整体上集成配套全程技术体系化研究刚刚起步。

三是适应机械化基础条件建设还比较滞后,我们许多地方特别是丘陵山区,田块比较分散,机耕道路缺乏,加上种植经营规模分散小,种植的品种又比较多,所以导致有机难用,有了机器没法用,或者是机器的利用效率低,当然还有比如说机器的停放场所缺乏,长天在露天摆放,风吹雨淋,影响机械的使用寿命,所以农机下村难,保养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重点是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着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提高产品和技术有效供给上下工夫。重点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提升农机产品的研发制造水平。认真组织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农机行动方案》,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突破关键部件和关键瓶颈制约,加快研发高效、低耗智能的农机装备,加快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的引进,不断地丰富我国的农机装备产品,着力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无机可用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加快提升农机制造业的水平,在提高研发水平的同时,加快提高制造的水平,提高制造业的质量,提升产品的质量,着力解决没有好机器用的问题。尽快地使得农业各个产业、各个生产环节都有合适的或者是适合的机械可用。

在提高研发制造的水平的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的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相关的政策支持,来充分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最近我们会同财政部2017年至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意见已经签发,对未来三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行了一个总体的部署,未来三年中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我们在补贴的范围上更加聚焦现代农业,更加聚焦绿色生产,同时我们要求在补贴范围内实现敞开补贴,也就是在补贴范围内农民想买,只要购买补贴范围内享受到补贴,这是敞开,普惠。第二个我们在补贴的标准上也做了一些调整,对一些保有量比较大的,技术性能要淘汰的,一个是我们给他剔出补贴的范围,另外降低补贴标准。对于重点要支持的,对于推动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在补贴的标准上做了适当的提高。在补贴的环节上,我们也做了进一步的简化,同时我们为了鼓励企业创新,鼓励我们技术创新,我们也在全国范围内都开展农机新产品的补贴试点,这样来进一步调动企业的创新,这个意见应该明天可能就会向社会公布,这是我们要提升农机产品的研发制造水平。

二是要强化农机农业的融合,着力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一方面我们要继续突出重点抓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原来我们提出了九大作物,在这九大作物中要进一步突出重点,补齐短板,抓好全程机械化生产,特别是在提高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质量。另外一个重点要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围绕促进企业性、规模化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养殖业、农产品粗加工等领域和丘陵山区关键机械化技术的试点示范,实现点和线的突破,以观点环节突破推动全面机械化。进一步强化农机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加强智能农机装备和技术的创新推广,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的体面程度,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农业,投身农业,提高农业农村的活力,促进乡村的振兴。

三是要整合资源,不断的改善农机作业的环境条件。围绕促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配套,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完善机耕道等耕地建设标准,特别是在下一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怎么样把农机作业条件的改善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考虑进去,加强标准的完善,加强验收的完善。同时在丘陵山区等一些地方借鉴韩国等一些国家的经验,进行土地宜居化改造、宜居化整治,这方面我们也在积极进行探索,在一些地方已经有一些好的开端,比如像重庆这几年,通过在一些丘陵旱地的宜居化改造以后,能够达到了大中型机械作业的条件,提高了作业的效率,也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四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机机械的使用效率,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一步要着力推进农机服务模式和业态的创新,积极培育专业化、综合的农机服务,探索完善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农业生产托管、互联网+农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农机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强化农机农事融合和机械化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融合,大力推进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引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五是加强培训教育,努力打造一支新型的农机化队伍。加强农业工程教育学科建设,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引进农具高端人才,推动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顶尖人才队伍,主要集中在研发领域。同时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岗位培训等,切实的加强农机实用人才的培养。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农机的发展还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化的工作,离不开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所以我们希望无论是企业也好,还是专业合作社也好,还是生产经营主体也好,还是其他的一些新闻媒体,各个政府部门,大家一起合力来共同推进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共同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作者系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老田微农技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