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杜润生:关于中国土地改革问题

[ 作者:杜润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27 录入:王惠敏 ]

1950年土地改革法的制定,我是亲自参加的,一次是起草,一次是七届三中全会通过此法。这两次活动,一次是中央政治研究室召集,一次是刘少奇召集。这一次的土地改革法是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发展中国家可以说我国是解决农民问题、土地问题比较彻底的,也富有经验。不但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经验。不过那时的经验,今天接受的还不够充分。比如,如何对待农民?如何对待农民的利益?在今天还是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过去有成绩,现在不能因此而骄傲。

所谓总结过去经验,从什么时候算起呢?可从1929年大革命开始。记载这个大革命的是毛主席亲自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当时在中央负责这方面的工作,这是一次。1929年以后革命就转折了。

第二次或者说第二个时期是苏区土改。当时党领导红军实现了红色割据,有了根据地政权才能搞土改,没有政权不能土改,农民自发夺取政权是很困难的。在过去,战争、土改、夺取政权这三件事情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中国革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所以苏区土改是中国共产党有计划、有法令的一次土地改革。但是,这个时候出现的大问题是所谓“从肉体上消灭地主”,要把地主扫地出门,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这是个反面经验。

第三个时期是抗战前期,在陕北提出的,停止土改,实行减租减息,二五减租。从1937年到1940年,主要是开辟根据地,这个时期强调“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忽视了群众运动。根据地开辟多了,华北、华中、华南都有,但都没有实行土改。刘少奇去了华中后,强调发动群众,巩固统一战线,稳定中间势力。此时,我在太行根据地。

1942年至1945年,又在减租减息口号下发动群众,可以说这是第四个时期,即发动群众,减租减息。

第五个时期是“五四指示”时期,当时最重要的口号是:一条批准,九条照顾。这时是在对过去经验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批准开始土地改革,放手发动群众。九条照顾,包括中立富农,地主留土地、保生活,保护中农,保护工商业,保护小土地出租者等。这个时期,群众发动起来了,尽管有的地方彻底,有的地方不彻底,总归整个解放区都行动起来了。

第六个时期是1947年,在刘少奇同志主持的土地会议上推出《土地法大纲》。这一次强调打乱平分,强调贫雇农路线。毛主席说刘少奇一贯右倾,但在这个问题上他也“左”过,当时把基层干部当作土地改革不彻底的障碍,整干部,叫“搬石头”。发现了“左”的错误后,毛主席、任弼时进行纠正,毛主席发表了晋绥讲话。“搬石头”变成乱打乱杀,杀了一些地主,但主要是搬干部,是很危险的事情。晋绥地区发生牛荫冠事件,让他用绳子牵着他爸爸游街,要他和家庭决裂。后来毛主席在晋绥讲话中,说明我们党有个总路线:抗日统一战线,这个总政策统管个别政策、个别路线。要正确对待地主,中立富农,保护中农,依靠贫雇农。

到1950年是第七个时期了,主要搞新区土改。这一次中央总结过去经验,针对新时期情况,政策定得好多了。刘少奇定稿后,在中央开了个小会,华东来了刘瑞龙,中南来的人最多,有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湖北省委书记刘建勋,中南局有我,我那时是中南局秘书长。这是我第一次见毛主席。毛主席说:我们推翻蒋介石,推翻买办阶级,取得伟大胜利。但是反封建,有个尾子,这个尾子很大,是个大尾巴。现在要把大尾巴割掉,请你们来出出主意,请你们讲一讲。首先由华东局的刘瑞龙讲,他说党需要一个稳定的政策。

我讲了中南局的两条意见,一条是邓子恢主张的,一条是我极力主张的。邓子恢赞成保存富农,但要没收其封建部分(出租的土地或多余土地),“多余”两字邓老是极力坚持的。他认为,中国土地太少,新区人口太多,中南地区地主、富农的土地加起来没有达到70%,只占40%左右。赞成保存富农,但要动一下富农。华东局说保存富农就不动富农,黄克诚和饶漱石还吵了一架,饶漱石是赞成刘少奇的意见、中央的意见,保留富农。最后,毛主席说赞成保存富农,富农放哨、中农睡觉,发展生产,大有好处。第二条意见是我坚持土改要分步骤,先搞减租反霸,后搞土地改革;土改又分两步,分配土地、土改复查,叫“二步三段法”(中央接受了我这个意见)。反霸减租退押,这一段要“一切权力归农会”,搞思想发动,诉苦会,发现积极分子,还要求知识分子下乡搞“三同”。“两步三段法”最后一段不能免,就是建立组织,用革命组织将土改成果巩固下来。毛主席让我写个报告,我写了及给中央,中央转发全国,后来土改复查又强调了一下。

对土改的意义是有争议的。有一位美籍华人学者,写了几篇文章,认为土改没有必要,中国是自由地主制度,和西欧封建制不同,封建制是国家封给领主一块土地,而中国的土地早就可以自由买卖了,中国地主是自由地主,不是领主、封建地主。

我们反封建的目的是反对土地垄断,中国的土地少,是稀缺资源。土地的功能不只是生产资料,同时也是社会保障,给农民分一块地,是生活资料,也是保障条件。那位美国人和我争论了一下,认为可以接受。

今后,我国土地的稀缺性会越来越严重。不仅土改时期是平分,改革时期实行包产到户,也是平分土地。刘少奇在土改中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农民说来说去是要一个“平”字,为什么要“平”呢?因为如上所述土地不只提供食品,还提供一份社会保障。毛主席和梁漱溟争论。梁漱溟说农民在九天之下,工人在九天之上;毛主席说农民分得土地,免缴地租350亿公斤,而且取得生活保障,我们搞工业化,要向农民收取一点积累。毛主席说梁漱溟实质是反对工业化。

我罗列了几个问题:第一,我们共产党一直坚持的东西,始终没有放弃的,就是通过土地改革解决农民问题。农民取得土地,我们取得农民,对于民主革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是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完成的任务。这是一项优先的任务,共产党获得政权,一定要做的事情。这个事情洪秀全说了,没有解决;孙中山说了,没有解决;蒋介石说了,在大陆也没有解决。

第二,实现土改的方式,是有偿还是无偿。有偿是向地主赎买,无偿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这在党内是有争论的。1946年,中央曾一度考虑搞有偿,后来大家说多年的土改,都是无偿的,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同志说,东北已经无偿,不能再返回去。后来讨论的时候,中央问我们的意见,我们中南的同志开了个小会,说这个问题太大,我们说不好。有偿在新区不好办,因为老区无偿,已开了先例。中央最后决定回到无偿,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蒋介石在台湾搞土改是有偿的,他们发土地债券,地主可以拿来入股搞工业,把地主变成小企业主。南美国家也是实行有偿的。

第三,如何对待地主,给地主分不分田地,要不要分浮财。战争时期,打土豪、分浮财是土改主要的办法。我随刘邓大军南下,一路打土豪、分浮财,一直到大别山地区。其实这样做没什么好处,军队是流动的,你一走,农民就把分得的东西给人送回去了。邓小平同志主张不再提倡那种做法。

第四,如何对待富农,曾经有一段时间富农分坏田,最后变成没收富农多余部分,因为大家平分土地,富农多余的部分要没收。

第五,如何对待富裕中农,我们是保护中农的,但事实上也侵犯了少量富裕中农。因为划富农有一个指标是剥削量超过25%,由于缺乏严格计算标准,曾经把少量富裕中农划为富农。当时,我们依据的两条标准:一条是雇工8个人,8个人以下不是资本家:一条是中农剥削量超过25%是富农。前一个标准是马克思定的,马克思只是举个例子;后一个标准是毛主席定的。我们在划分阶级时,成了路径依赖,这两个指标不愿意动了。

第六,对中农一直是强调保护的,从苏区到解放区一直是这样。但是1947年打乱平分,改变了原来中间不动两头动的政策,效果不好。农民刚把土地种得像一点样子,就打乱平分。当然,中间不动两头动,也不一定好。

第七,对待贫雇农,还是满足他们的要求。建国后的土改,对保护工商业者,还是很坚决的,对小土地出租者也是保护的。

成绩要肯定,教训要接受。我们一直以为土改结束,反封建的任务就完成了。现在看来,封建传统不会因为土改就被彻底摧毁,西方反封建,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用了很长的时间。

我们要树立民为贵、民为本的思想,保护人权,承认天赋人权。我们的土改只有经济斗争,缺乏一个广泛的反封建传统的阶段性步骤,因为害怕资本主义,就怕个性解放、个人发展。这个课要补,经济改革要加上政治改革,加上民主法制,补上反封建传统这一课。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任务,只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够的,政治上的现代化还没实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村庄与城市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