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生成,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必然结果,同时更是主观培育的能动结果,前者会产生一般趋势性动能,而后者会产生倍增动能。因此,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既要顺势而为,有效释放改革发展红利、转化蓄积势能,也要厚植动能因子,深化改革、锐意创新、集成整合创造新动能,最大限度放大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乘数效应。
有效释放和转化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蓄积势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立足国情和当前,面向世界和未来,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新举措,各地按照中央部署,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加快发展,使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发展势能不断蓄积,为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奠定了基础、蓄积了能量。那么,应如何把这种长期蓄积的大量势能转化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第一,要顺势。所谓顺势,就是要厘清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坚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坚定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要科学分析、正确认识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和规律,全面总结、积极肯定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客观分析和积极面对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方面下功夫。农村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坚定信心和决心,直面问题,瞄准目标,坚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不动摇,加快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在方向性问题上决不犯颠覆性错误。
第二,要助势。所谓助势,就是要积极创造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蓄积势能转化为新动能的有利条件,激发蓄积势能转化为新动能的活力和动力。要统一思想认识、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助势。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来,澄清和纠正认识误区和偏差,形成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共识,凝神聚气,营造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浓厚氛围。
首先,要增强农民获得感、为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助势。要把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利益、让农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作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收获在农民兜里,满意在农民心里,充分尊重和维护农民在农业结构性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为成功经验引领、典型示范助势。要深入挖掘和总结各地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第一个吃螃蟹”的典型,对于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积极创造条件加以推广,充分发挥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再次,要为降低改革成本、防范改革风险助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结构性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任务之巨前所未有,很多改革既无先例可循,也无国外经验可供借鉴,尤其改革进入整体推进和攻坚期以及利益深度调整期,改革成本和风险势必加大。因此,农村各项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既要鼓励探索创新和先行先试,又要加强顶层设计和规范,不断总结经验,纠正偏差,完善措施,把改革成本和风险降到最低。
最后,要为树立底线思维、坚守改革发展底线助势。要把坚持农业农村基础地位、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和增进农民利益,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线,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些底线要牢牢坚守,任何时候都不可触碰和逾越。
积极创造新动能
创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必须在改革创新、系统集成、整合提升等方面下功夫。
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新动能。要全面深化城乡二元体制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合作制度、集体资产产权制度、集体林权制度、金融制度及农业科技创新制度、支持保护制度、保险制度等改革,同时各项改革要统筹推进,相互衔接,互为促进,协同发力,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有效释放和放大制度改革红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新动能。
要系统推进结构调整,增进新动能。要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农业农村结构调整,包括以培育职业农民为基础、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经营主体结构;以发展经济合作为主要形式、以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组织结构;以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调整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以培育特色村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推进城乡三次产业融合为途径,调整优化农业农村产业结构;以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为重点、以推进农业种植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为途径,拓展和优化农业农村价值链结构;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以加快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为方向,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以树立大资源、大市场理念为引导,以国内外资源优势和市场供需为依据,调整优化农业资源利用和市场结构等,提升结构调整优化的系统性、融合性和协同性,集成增进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要推行绿色生产和发展方式,涵养新动能。要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要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开展设施农业土壤改良,加快推进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等;要大力支持农村生活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专项化治理行动,实施农村新能源行动等,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孕育涵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要加快科技创新,创造新动能。一方面要通过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整合研发力量进行重点技术攻关、打造农业科技资源共享和研发平台等,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研发和新品种培育,增加农业科技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加强农业技术应用推广的政策引导和扶持等,增加农业技术有效需求。从农业科技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发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创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要完善政策体系,催生新动能。完善农业农村政策体系、加大农业农村政策支持力度,既要注重政策“量”的增加,更要注重政策“质”的提高,切实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政策体系设计上,要把顶层设计政策和鼓励基层创新政策、把深化改革政策和促进发展政策、把“输血”政策与“造血”政策、把改造动能存量政策与挖掘动能增量政策、把中央战略性政策与地方特色性政策等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政策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在政策结构优化取向上,要注重长远、强化基础,补齐短板、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激发活力、催生动力,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经营主体、重点产业和产品等的支持,尤其要重点支持短缺、特色、高品质、高科技含量、绿色产业产品以及新产业新业态等的发展。通过政策体系完善、力度加大、务实高效,催生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学习时报 2017年7月4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