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的当下经验,主要是在政治维度、经济维度和文化维度三个维度上展开的。
政治维度:解决的是三农问题,城乡差别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通过对乡村旅游的大规模投资,交通、通讯、服务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都被拉动起来了。特别是旅游与精准扶贫结合,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这是一个伟大创新。这个维度,从政治出发,解决政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经济维度:乡村旅游发展了新产业,创新了新业态,拉动了新消费,拓展了新经济。新的乡村旅游突破了农家乐范畴,它通过旅游+,加生态,带动生态发展,加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加体育,拓展体育旅游,加现代农业,形成农业观光;加康养,形成大健康产业......
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新的经济杠杆,点化催生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增强了许多传统产业和业态的升级提质,活跃了经济生活。
文化维度:乡村旅游在文化维度上从两个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一、全面提升了生态文明水平。凡是乡村旅游开展起来的地方,政府和群众、投资商和游客,都对保护本土生态环境有了紧迫感和使命感,都知道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好的修复回归状态和;
第二、重新唤起传统文化的深刻复兴。乡村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最多最完整的地方,也是中华文化最后一片“保护地”,乡村旅游发展,文化和历史被置放在重要位置之上,因而得到修复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得到乡村旅游这个文化产业兜底支撑。
可以说乡村旅游在政治维度、经济维度和文化维度三个维度上,取得重大成就,解决了繁荣经济、保护生态和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就。
但是,还有一个维度被严重忽略了,那就是美学维度。
这个美学维度在原来三维之中之所以不可或缺,主要在于:
第一、 美学直抵精神和灵魂,无此便无序
美学是精神和灵魂的最高阶段。按照马克思的话来说,人类之所以超越动物,是“人也懂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胸中装有美学精神,具有审美水平的思想和灵魂,一定是高尚的思想和灵魂。乡村旅游发展,由于急功近利是总趋势,美学被抛弃在一边,到处都是粗制滥造的乡村建设。那些以为贴了一块青砖,装了一块木板就把历史召唤回来了的理念,直接解构了原乡美丽,这样建起来的乡村旅游,不能留住灵魂在此处徜徉和回味,它是“伪民俗”和“伪历史”,无法唤醒历史追忆,成为无序之烂景。
第二、 美学直抵感官和情愫,无此便无根
美学直抵感官和情愫,是感觉范畴的理性结果。没有美学维度的乡村旅游建设,人的感觉感受得不到应有尊重,大量不符合人类审美需求的,甚至反人类感觉系统,反美学的意识,直接转化成为各种规划、建筑样态、环境结构,会使人觉得难受,造成感觉系统的反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类找不到皈依感,灵魂成为无根之木,无处泊岸。
第三、 美学直抵格调和情怀,无此便无格
美学成就人类的格调和情怀,无论哪种风格的美学都具有一定品级的格调和一定宽广的情怀。美学缺席的乡村旅游建设所造成的危害,直接表现为低俗、粗俗和媚俗,在这样的环境中,旅游的“康、养、学、闲、情、奇”就很难得到实现,在没有格调的地方就很难养成有格调的灵魂,就像在鸡窝中,要培养雄鹰一样,没有这种可能。
乡村建设一定要复归美学精神。马克思在论述人和动物区别时有段话极为重要。他说:“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乡村建设包括城市建设,恰恰像动物一样,仅仅只把和肉体的需要相关连的建设好,而把人的需要包括对美的需要都置于脑后。这就是乡村建设中没有美学精神支配的后果。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有段名言,“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却很多。如今的许多成功人士,包括官员、企业家、媒体人、白领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想必都很出色,然而,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懂得艺术和鉴赏……其中暴露的不是不懂艺术,而是虐杀艺术……”吴冠中先生的这段话不幸而被诸多拥有权力和金钱的人给证明了。
为此,我提出乡村旅游建设中美学的“原乡精神”,作为美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不可或缺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一、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原乡精神的根本。千百年历史中,传统村落建设就一直遵循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则。依山傍水,因势就形来建筑房屋和小道,牛栏和谷仓,依据本地气候雨水和阳光条件种植相应的农作物等等,就是道法自然。那种强行扭曲自然规律,打破自然平衡的做法,已经让人类尝够了苦头。第一美学法则应该是“道法自然”。
第二、术尊本土
在原乡精神支配下的乡村建设,应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你是喀斯特石灰岩层,大青石就是你的材料;你盛产竹子,竹子就是你的材料;哪怕你穷得只剩下黄土,那些夯土墙也是美丽乡村的一道艳丽风景。
在本土材料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就是本土工程技术。这些技术满含着本土文化精神,如何垒砌石头,如何夯土筑墙,如何架梁盖瓦这些与材料密不可分的“术”,具有历史价值和审美元素。“原乡美学”强调“低技术”,就是这个意思。原乡工程技术的“低”保持了文化的原生性,具有历史蕴含。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低技术”而不让人感觉是粗疏简陋,就要在其中加注现代时尚元素,形成本土原乡精神和当下时尚精神的高度融合。
第三、肌含历史
原乡精神指导下的乡村建设,特别注重所有形式的肌理,这是积淀潜藏历史最为表象的元素。那些匆忙贴上去的各种仿古材料没有历史肌理,给人感觉仍然是现代材料。乡村建筑最能让人记住乡愁的就是建筑外在层面的肌理。建筑表层在岁月打磨下,也会“苍老”,这些“苍老”会无声传达出历史韵味,散发沧桑之感,具有强大的“带入”性,使人获得游历到历史“里头”的感觉。这是其他装饰无可替代的功能。
第四、韵追时尚
“把乡村建设成为乡村”,很容易使人误解的是,那些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不能有一丝改变吗?
“原乡精神”强调两个方面:
第一、乡村建设一定不能忘记的是我们花钱花精力建设乡村不是要把乡村弄成城市,而是要保留一切能够证明这就是乡村的本质特征,要把乡村建设成为乡村。
第二、如果仅此而已,那也只是表达了原乡精神的一半。乡村也在发展,也会融进每个时代的先锋因素。因此,原乡精神一定要与时俱进。
本土材料和时尚精神在视觉上将形成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传统和舒适拥抱。乡村感觉随处飞扬,时代精神又能抵消历史的陈腐之气。这样的乡村建设美学既保持了历史叙述,又传达了当代意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格图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