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涂胜华:壮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骨干力量

[ 作者:涂胜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12 录入:王惠敏 ]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的思考

近年来,全省上下牢固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加强指导服务,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增效和推动农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骨干力量。

一、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特点

(一)数量规模壮大。2016年,全省县级以上龙头企业3966家,省级龙头企业853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79家。省级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761.7亿元,同比增长6.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12.4亿元,同比增长5.2%;净利润191亿元,同比增长6.5%;纳税总额94.6亿元,上缴税金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其中劲牌公司纳税超过25亿元。龙头对原料基地的建设投入近100亿元,其中有17家龙头企业投入达到5000万元左右。119家龙头企业有出口业务,出口额达到14.6亿美元。

(二)质量实力提升。2016年,省级龙头企业中,有451家建立了研发机构(其中部省级研发中心和分中心33家),占总数的52.9%,研发人员1.39万人;研发经费达到29.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7%;拥有专利3865件,新增13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58件;中国驰名商标109件,投入广告宣传费22.1亿元。全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企业达1670家,品牌总数达4176个,总量规模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崛起了劲牌、福娃、国宝、周黑鸭、良品铺子、银丰、神丹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和品牌。挂牌上市步伐加快,全省龙头企业挂牌近300家,省级龙头企业47家挂牌。

(三)集群集聚发展。我省重点建设的37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规划面积5.4万公顷,集聚了2347家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000亿元。2016年,省级园区新增企业116个,新建项目268个,完成投资121 亿元。东西湖园区入驻龙头企业60多家,累计投资12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7亿元、税收6.1亿元。潜江产业化园区,集聚了17家从事虾-稻产业的龙头企业,小龙虾产业占园区加工产值的71%,2016年出口创汇1.5亿美元,连续11年领跑全国。钟祥园区先后引进中粮、雨润、汇源、希望饲料等知名企业,集聚131家龙头企业,形成了年加工120万吨粮食、40万吨油料、350万头生猪、2万吨禽蛋、6万吨水产品、80万吨果蔬、60万锭纺织的产业集群,打造了38个省级名牌。

(四)业态模式创新。龙头企业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技术,不断创新生产经营业态和模式。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定制农业、直营直供、众筹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给传统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大大提高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了新动能。2016年,50%以上的省级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线上销售额达到59.5亿元,同比增长33%;两湖绿谷、“荆州味道”等积极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周黑鸭、金鲤鱼、安琪酵母产品线上销量居全国同行业首位;秭归帝元食品公司电商销售额占总营业收入的80%以上;良品铺子线上销售17亿元,其中双十一线上单日订单量163万单,销售额1.6亿元。公安美灵宝公司创新饮茶方式,杯茶定制客户达千余家,总销量4500万元,并批量出口。良品铺子直营门店超过2000家,周黑鸭直营门店1000多家。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发挥着骨干作用

(一)培育了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在适度规模经营方面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龙头企业根据加工和销售需求,强化与产业链各主体的合作,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并导入技术、资金等先进要素,实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农户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培育了一批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促进了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打造了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镇,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据统计,省级龙头企业创办或引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300多家,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0000家。在1636个一村一品专业村镇中,81.5%的专业乡镇由龙头企业带动,59.4%的专业村由龙头企业带动。2016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40家实施主体,培育家庭农场206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5个。福娃集团围绕稻米全产业链战略,牵头组建了福娃三丰合作联社,培育了新沟、朱河等28个分社,成立了从事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经营的公司,带动120万亩基地规模经营。

(二)调整了产品产业结构,在农业提质增效方面发挥着重要推进作用。龙头企业根据市场对产品高端化、精细化、个性化、差异化产品的需求,积极带动农民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开发安全性、营养性、休闲性和功能性的产品,推进了农业提质增效。企业积极开发米面制主食品和焙烤食品,推进马铃薯主食化,提升“双低”菜籽油的品质,提高畜禽分割、冷冻和肉制品等加工能力,开展蛋品深加工和水果、茶叶、食用菌等综合利用,发展鱼糜制品和水产休闲食品。带动了小龙虾、高蛋白大豆、富硒茶、花生、魔芋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枣阳三杰粮油公司的功能型面条、土老憨集团的柑桔醋酱油和鱼调料酱、荆门环星油脂公司的秸秆塑木复合型材,畅销国内外市场;劲旺粮油公司用米糠精炼稻米油、提取硬脂酸和油酸等,使米糠增值10倍以上。周黑鸭公司每年向市场投放2-3项新产品,并对上市的产品口味不断调整,适应消费者的需求。长阳县一致魔芋公司通过发展精深加工,带动魔芋收购价从0.9元/公斤提高到4.6元/公斤,长阳县种植面积扩大到8万亩。

(三)丰富了利益联结模式,在农民就业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带动作用。近些年来,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与各类主体深化利益联结,土地等要素合作和入股、“反租倒包”、“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比例稳步提升。2016年,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426亿元,同比增长9%。龙头企业安置就业35.6万人、支付农民工工资101.1亿元。订单农业不断创新,省级龙头企业订单带动农户868万户次,其中贫困户39.5万户次,订单总额超过2000亿元。仙桃农时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土地银行、吸纳就业和订单联结,与农户建立了四重利益联结关系。天门鑫天公司将200万元项目补助资金折股到115个农户,农户每股收益1130元。随州大自然农业公司,牵头组建了小龙虾协会和2个专业合作社,发展养殖大户12家,带动近万农民,公司主要负责虾苗繁育、加工和出口,合作社与专业大户牵头组织养殖户进行标准化养殖,形成了“公司+养殖协会+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户”紧密合作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全省近千家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对接贫困户近10万户。来凤风雅藤茶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藤茶基地3万亩,带动3000贫困户脱贫。

(四)集聚了要素资源,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龙头企业凭借较强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向前发展原料基地建设,向后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紧密了利益链,打造了一批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产业园区、农业新业态、农业多功能拓展、农业内部融合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引领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4万亿元,稳居全国第5位。投资额过亿元的休闲农业企业达到110家,限上休闲农业点达到4700家,年接待游客达6000万人次,综合收入265亿元。宜昌市晓曦红公司,先后投资组建了果业、深加工、科技开发、市场、综合服务、进出口贸易等公司,建立了覆盖柑桔苗木繁育、种植、分级包装、冷藏保鲜、精深加工、农业综合服务、农超对接、水果配送、电子商务、进出口贸易一条龙的产业体系,2016年实现综合收入2.3亿元,出口859万美元。

三、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企业规模不够大实力不够强。山东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万家,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7万亿元,分别是我省的2.4倍和2.6倍;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7172.3亿元,是我省的1.73倍;出口92.5亿美元,是我省的6.3倍;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11家,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31家,我省只有4家和79家。江苏省百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3家,出口企业1468家,其中出口超千万美元的75家。农产品加工不够,河南省规上企业7779家,主营业务收入2.33万亿元,远超我省。

(二)企业融资难贵问题突出。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与加工的常年性,导致龙头企业在原料收购季节资金需求量较大,加上银行认可的抵押物较少,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我省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难题。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控和责任追究,加上政策性银行调整贷款投向,导致74.9%的龙头企业出现不同程度地流动资金困难,融资难、融资贵成为我省龙头企业面临的最突出、最普遍的问题。

(三)政策支持力度在减弱。虽然我省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不少,但是针对龙头企业的专项政策不多,且不少政策落实力度不够。现有支持政策在减弱,随着我省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现有支持政策边际效应在递减,此外,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调度资金也已经取消。目前,我省龙头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前所未有、面临的资源环境和质量安全约束压力前所未有、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前所未有,可以说,我省龙头企业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新的政策支持。

四、进一步壮大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意义,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培育产业、支持农民的观念,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中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抓牢抓实。强化各级农业产业化工作部门的职能,保障必要的工作条件,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农业产业化部门间协商工作机制,强化协作配合,落实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强化考核,将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开展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更好的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督促已经制定的政策落地见效,对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出台的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总结。要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保险、用地用电、营销市场、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制定硬性指标或约束性指标,并进行监督考核,确保每项政策更好落实,形成政策支持合力。积极稳妥推进相关试点政策,扩大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工作,切实降低企业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三)缓解企业融资难题。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风险补偿、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龙头企业。加强组织协调,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容忍度,增强责任担当,落实和创新企业厂房设备抵押和存货、仓单、应收账款、商标等质押,以及循环贷款等金融政策。落实贷款担保抵(质)押政策,扩大范围和品种,建立健全财政支持的各级农业担保体系。引导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用活社会资金。

(四)服务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院企合作和科企对接,引进培育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设备设施改造和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引导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龙头企业收购兼并重组,组建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打造一批行业小巨人。鼓励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制、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倡导核心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治理能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发展后劲。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一批“智慧企业”。       作者系湖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北农业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