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江文:为攻下贫中之贫献三策

[ 作者:江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2-09 录入:王惠敏 ]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4日由新华社受权播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2月6日 新华网)

建档立卡数据显示,目前贫困人口超过300万的还有5个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有229个,超过20%的贫困村有2.98万个,这些贫困地区的群众,堪称“贫中之贫”,地方政府攻下“贫中之贫”,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

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贫中之贫”的群众大致可分为因病致贫、因地致贫、因懒致贫等几种情况,地方党委政府精准施策,精准帮扶,这对攻下“贫中之贫”,作用毋庸置疑。

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我们国家因病致贫的占到了42%,在特别贫困地区,估计这个比例可能还要高一点,一些家庭“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如何帮扶因病致贫的群众,让他们摆脱贫困,这就显得尤为重要。深度贫困地区要大力开展健康扶贫,要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确保大幅的减轻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负担,从而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助力攻下“贫中之贫”。

我们在这里说的因地致贫的“地”,是指的贫困群众的生存之地,是他们生存地方的资源禀赋,由于这些地方土地贫瘠、自然资源很差,就地发展要脱贫是非常困难的,帮扶这些地方的群众,一方面要动员他们,让他们搬迁到条件较好、土地肥沃的地方去生存,另一方面也要对确实不愿意搬迁的群众实施精准帮扶,要解决他们的交通、饮水等难题,努力为他们找到可以就地脱贫的产业,让他们脱贫致富。

因懒致贫的群众在农村不在少数,这是帮扶的难中之难。在“贫中之贫”的地方,有一部分贫困群众,他们有谋生的能力,但是没有谋生的精气神,坐等帮扶,一些人甚至以贫为荣。帮扶这些贫困群众,既要对他们扶志和扶智,也要进行批评教育,特别是那些有劳动力,躺着等帮扶的贫困群众,一定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特别是要利用乡贤的力量,让他们出面教育他们,从而改变他们的想法,助他们脱贫。

要实现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的脱贫目标,就必须拿下“贫中之贫”这个“硬骨头”,希望基层政府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下足“绣花功”,攻克这个难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红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