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跳石子”精准扶贫实验:新乡贤引领的山地聚落永续发展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不仅是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情怀,更是大智慧,是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它是乡村整体的全方位振兴,为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奏响了农村与城市全面发展“协奏曲”。中国各地发展不平衡、自然禀赋差异较大,只有让农村治理的基本单元——自然村得到重视和挖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换言之,乡村振兴取决于乡村能否治病强身,是否立足于发展基本规律。
以湖南宜章县莽山瑶族乡跳石子为例。这个千年瑶寨,共28户130人,耕地80亩,山岭面积3200亩,长期以来因缺乏产业优势,难以脱贫,一度全是贫困户。在城镇化潮流的强力荡涤下,它同样呈现出我国许多传统乡村发展之虞的共相:农业结构离散、村民关系离散以及乡村价值离散。加之,地处高寒山区格外偏僻,更有可能导致——农业弱质化,农民弱势化,农村孤岛化。
笔者经过数年持续的田野调研发现,近年在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尤其在2015年,新乡贤何勇携莽山黑豚入驻跳石子村,跳石子村遵循“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结合地方特色和实践经验,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己任,积极构建企业与村民利益联合机制,探索出高寒山地发展新模式——乡贤引领、入驻特色产业项目;村社搭台、重建农村社会组织;公司运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2017年,跳石子村实现整体脱贫,瑶寨面貌焕然一新,走出了一条高寒山地聚落永续发展新路子。不到三年时间,人均收入由不足2000元增长到8000元,成为当地脱贫攻坚、共同致富的典范。跳石子村脱贫攻坚的蝶变历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运用古法放牧,遵循绿色生态法则,实行无疫苗无抗生素无激素,充当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敏锐先行者。
新乡贤——牧猪人何勇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 早在八年前,毅然放弃“金牌律师”,从繁华的广州深入偏僻的莽山,被这颗被誉为湘粤边界的“绿色明珠”所折服,开启了自己的“绿色生态之旅”,走在农业供给侧改革前沿,调优品质,提供消费者需要的高质绿色食品。生态是莽山最亮的名片,林下经济是瑶山最大的优势。土里巴吉公司坚持大力推广绿色清洁产品,自创多菌种联合发酵方法,黑豚养殖全天候放牧,援引《黄帝内经》、《农书》、《齐民要术》、《动物志》、《猪经大全》等中外古籍,全程不用疫苗、激素、瘦肉精、不靠饲料催肥,用中草药“治未病”,形成了中草药防疫方案,探索出了适合南方山区的“古法放牧”综合模式——“放牧+中草药防疫+多菌种联合发酵”。如今,公司积极寻求与湖南农业大学、广东食品药品学院、广东中医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资源环境的有力保护,并逐步培育出原生态的埘桀鸡等特色产品,为当地瑶寨乃至南岭贫困村寨的精准脱贫提供发展林下经济的指引。
莽山黑豚,让我们回望农耕,由新乡贤何勇撰写的《莽山黑豚之豚名赋》,是有史以来第一篇关于猪的赋。在跳石子三千亩大山中古法放牧莽山黑豚,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发酵的黄豆、玉米,肉品别具风格,是让人一品为快的上等美味佳肴,所谓“莽山农庄,古法牧猪,法则中道,牧者发扬。不是野猪,胜似野猪,高尚之猪,无不自然。”药食兼补的黑豚零售价平均每公斤高达200元,目前已经销售到了全国不少大中城市,供不应求,深受市场欢迎。
二、建立社民合作,引领村民走共同致富之路,定位精准脱贫的自觉探索者。
新乡贤何勇已经和当地村民融为一体,因为其见识、境界、技术,村民特别尊重他,信任他。像他这样的“好人”取代了过去的“乡绅”,在瑶寨经济发展、乡村治理发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交邻里,有淳朴之风”。相信农民,尊重农民,2015年5月,由他领衔的郴州土里巴吉公司与莽山跳石子农民合作社共同成立土里巴吉跳石子生态农业公司(简称跳石子项目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充分尊重农民需要,农民还是土地的主人。“一切权利归社员,共同致富靠团结”。合作社是农民共同利益的聚焦点,也是农民成长平台,这种行动一致的制衡机制形成了利益分享的命运共同体。
村民通过建立合作社与公司建立稳定利益关系,掌握最新养殖技术,提高科技素质,且充分发挥自身主体地位,负责黑豚养殖、财务管理。2016年、2017年,合作社社员每户分红5000元,预计2008年更上一层楼。合作社养殖每年毛利润可达30万元,年纯收益不低于25万元。平均每户贫困社员一年预计净收入8000元,养猪收入等于以前的2倍,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
如今,跳石子瑶寨与城市连接沟通了起来,它不再是隐藏深山茂林中与世隔绝的穷乡僻壤,而是固定资产达400多万元、集产业观光休闲养生和科普于一体的文旅胜地。通过能人与村组干部带动,实现共建共享,农户收入倍增,彻底摆脱了过去那种“扶东倒西”、“数字脱贫”的困局。
村民开始利用互联网+的销售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精品民宿、有机农业,打造出高端的黑豚产业经,已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广东、贵州、安徽等省的村民、村干部考察交流以及省市、中央媒体的广泛关注,已逐步形成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脱贫样本。
三、创办农耕学堂,开启民智以重构新乡土文化,成为农耕文化的积极实践者。
从历史维度分析,中国乡村是自主性和主体性较强的乡村,但在以家长制为核心的乡村政治文化中,民主文化发展“先天”不足。为此,我们必须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民间组织,大力弘扬和培育广大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加强村民自治。
乡村振兴,重在人文教化。只有读懂村寨伦理,读懂农民,因势利导,才能激发村寨和村民的内生动力。作为新乡贤,何勇经过多年的摸索提出了“教化自觉扶贫”、“扶贫扶智”等一系列新颖的乡村建设理念。具体表现为弘扬乡贤德行,发掘乡村好项目,培养乡村好人,建设好人乡村。
跳石子村自成立合作社与土里巴吉公司建立项目公司以来,就提出了“一切权利归社员,共同富裕靠团结”的口号,得到村民的高度认同。这一口号经过持续宣传和实践落地,增强了村民对村组织的信任信心,促使村风民风有了大幅改善,大局观有了明显提高,乡村文明有了极大提升。
为了让村民“仓廪实而知礼节”,也为了让瑶族等传统文化传承,2016年夏天,设立了“跳石子农耕学堂”,以村民易懂能接受语言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开启民智,创新瑶族文化,激发文化自信。农耕学堂每季至少一讲,主要内容是教幼童兴读蒙学,讲瑶话、做农活,耕读传家,传习农耕技法,普及传统农耕文明思想,激发村民发掘瑶俗等非遗文化,传承瑶族特色文化,村容村貌为之一新,正努力打造成瑶族习俗文化的样本。增强了少数民族获得感,穿瑶服,唱瑶歌瑶曲成为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好项目要有人来做,培养乡村好人,是带动精准扶贫,建设生态文明的好办法。好人,人人可为,种好地养好猪是好人;讲究卫生爱护树木,也是好人,做好本职就是好人。跳石子村脱贫和建设,是靠一群乡村好人带动做起来的。土里巴吉总经理周彬辉,将莽山黑豚体验馆,搬到跳石子,让出50%股份给合作社,每年少收入20余万元。赵王保为合作社做事,长期不计报酬。农民拥护好人,周彬辉当了县政协委员,赵王保当了组长、乡人大代表。乡村好人,让跳石子阳光起来了。
以“公司+合作社+项目公司+农户”为架构的跳石子扶贫实验,最大优势在于合作社整合了分散的土地和农户,龙头公司土里巴吉带来了核心品牌和技术,二者通过平等入股的形式,组建的项目公司统筹经营管理核心品牌、次核心品牌及其他附带农产品,实现了可持续经营和经营收益最大化。由于它真正体现了农民主体地位,真正相信农民、帮助农民,因而在短期内实现了农民生产生活面貌的巨大变化。可以讲,这正是借精准扶贫契机,推动乡村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建设美丽家园的乡村振兴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提“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对乡村乃至民族生命之根的重新发现,也是破解乡村社会始终走不出历史周期律的入口。如今,新乡贤——牧猪人何勇已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中国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人民网、央广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2018年7月,在贵阳召开的生态国际论坛上,更是专门受邀作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从他觉到自觉:精准扶贫‘跳石子’实验路径”的主题演讲,受到包括“三农”权威——温铁军教授等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的高度赞许。此外,跳石子模式借助纪录片已迈出国门,声名远播英伦欧美,为我省高寒山区瑶乡的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做了典型示范,不失为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
这首由何勇自己填写的词《如梦令.秋乡》,既是其乡愁所系,也是新时代“乡贤”心声所表:
秋来寒露夜凉,
晨曦照菊花黄。
从野草横路,
桂花沁了衣裳。
回乡,回乡,在召唤不彷徨。
(执笔:曾鹰 湘南学院教授 哲学博士后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