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门槛和关口
◇要以自然为师,根据各地自然禀赋特色规划生态建设,要尽可能尊重和利用自然自我修复力
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定力,这不仅仅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持续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挑战重重、压力巨大、矛盾突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不少难关要过,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质量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因此,必须要以锁定目标不动摇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首先,要以辩证思维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坚定地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直以来,有一种误解,总是把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看成是一种对立关系。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增长遇到困难、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更容易产生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冲动,一些地方甚至突破生态保护红线。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辩证思维,正确认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
中央提出的以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是将生态发展作为中国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新动力来看待。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门槛和关口。谁先跨过了这个门槛,谁就会早一步成为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受益者。
其次,要以底线思维和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
长期以来,缺乏环境约束的粗放发展方式,导致我国环境欠债很多。这种以追求短期利益牺牲长远利益、以追求局部利益牺牲全局利益的发展思路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以对人民和历史负责的担当守护好碧水蓝天。对已经形成的污染,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全方位治理。新时代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强大的中国,更是一个青山绿水、天蓝地绿、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
再者,要以以自然为师和立足本地实际的定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中国古人讲,定能生慧。这个定力就是要从道法自然中来。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体,生态修复保护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生态自然是一个高度多样性的复杂系统,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气候多样性、地貌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大国,生态文明建设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运动式保护。必须要以自然为师,根据各地自然禀赋特色规划生态建设,要尽可能尊重和利用自然自我修复力。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瞭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