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蕊:乡镇机构编制资源的优化配置

[ 作者:刘蕊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7-19 录入:王惠敏 ]

为切实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后半篇”文章,下好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先手棋,需要推动乡镇各类行政权力事项运行再落实,盘活机构编制资源,配齐配强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干部在基层一线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大背景下,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L县为例,就目前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一、目前乡镇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存在的几大问题

基层干部招任渠道窄,专业对口性不强。现行公务员招录和事业单位选拔考试中,乡镇招录考试多以“三不限”为主,上岗后所负责的工作范畴与自身所修专业关联性不大或完全不相关联,且存在政事不分现象。事业编制干部管理方面,相较行政编制人员拥有更灵活、低成本的晋升渠道,在编在岗事业单位人员可以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五类人员”考试,而行政编制人员在最低服务期满前无法再参加任一招录考试,同时,期满后各类遴选考试的条条框框限制愈发严格,晋升渠道小、机会少,加之选拔类考试并未完全冲破“全日制”桎梏,使得高校毕业生多不愿意报考乡镇公务员,乡镇成为报考行政单位“末位选择项”。

乡镇干部管理流于形式,干事创业积极性不高。岗前培训方面,内容笼统且具普适性,与基层一线工作特殊现状匹配度不高,有业务下放权的部门缺少日常蹲点式业务培训,对培训结果运用的考核较为呆板。同时,新晋干部指定专人培养流于形式,对年轻乡镇干部重视度不够,加之受限于本乡镇领导职数,行政区划调整后乡镇年轻血液晋升竞争更加激烈。现行激励机制无法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虽相继出台年终目标考核、月工作记实、季度考核等多种考核手段,并将领导干部考核与一般干部考核进行区分,为一般干部提供更多评先评优机会,但在实际内部考核中干部管理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将考核结果运用起来,激励机制不健全,致使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不高。

基层治理权责不对等,扩权赋能初衷背离。派驻机构多、垂管机构多、乡镇统筹力量不够强,县级机关压责任、压任务至乡镇一级。乡镇执法队伍不健全,对市场监督、综合治理及交通秩序整治束手无策,仅能通过宣教方式规范运行。业务考核不断泛化,这些作为考评的重要内容依照属地管理原则进行核定,不具备执法能力却又在年终绩效考核中承担着“挨板子”风险的乡镇苦不堪言。同时,材料考核、文字考核加重乡镇的负担,有限权力下需要承担无限责任,进而导致了乡镇干部对扩权赋能的理解偏差,认为是加重工作量的开始。

基层党组织架构不完善,村级后备力量流失严重。乡镇、村、村(居)民小组三级党组织架构不完善,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共办落实不到位,村级班子成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在定向招录考试中面向优秀村干部(社区)干部,要求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主任,未考虑其他村常职干部,工资待遇上不去、招录考试没资格,导致村级后备力量流失严重。

二、优化乡镇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的几点思考

编制资源聚焦活化利用。牢牢把握适度原则,以空编集中管、依事增减编的动态管理机制,优化乡镇、街道办之间的横向调整与交流,做到用编先评估,优化下报上批程序,余缺平衡。编制数量分配上,可依据乡镇所辖总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幅员面积、基本管理职能,并结合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殊因素综合考虑。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利用乡镇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杠杆”将编制资源分配至发展过程中最急缺的部位,同时综合今后发展侧重点与难点,助力乡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完美衔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对机构编制的要求,科学配置,切实激发乡镇行政效能,降低人员结构优化的行政成本。

绩效考核着眼聚能增效。控量作为基础性工程,是调用乡镇编制资源“蓄水池”的前提保障,绩效考核是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强有力的助推器。下一步,应当以如何提振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发展主力军“士气”为切入点,用好基层人才引进及行政事业编制人员招考政策,拓宽干部选拔任用和晋升渠道,让乡镇一线干部吃下“定心丸”,充分发挥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干事创业积极性,提振乡村经济发展,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完善派驻机关个人评定考核。建议赋予乡镇对上级派驻机关的人事调整建议权,将乡镇党委、政府考核机制中增添对驻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实行“双考核”制度,即派驻机关考核与派驻所在地乡镇党委、政府考核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现行考核中,对派驻机关的考核并非是对派驻工作人员的个人考核,而是对集体的考核,因考核结果存在联动性,从而使派驻人员在考核中以单位为庇护所,未受到驻地单位对其在派驻期间表现的评定,也不会因为在职期间的表现受到相应奖惩。

建立健全乡镇激励机制。乡镇资源配置上要从如何留住人、会用人下手,以提升干部认同感和获得感为发力点,避免形式化考核、教条式打分行为,真正做到强镇、减负、放权、赋能,避免工作任务量的两极分化,同时在日常业务培训上,多设置有实用价值的课程,让乡镇干部成为百姓满意的“人民办事员”。

 

(作者单位:四川省德昌县巴洞镇人民政府;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2年第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