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肖卫东:常宁“救急难”兜牢民生底线

[ 作者:肖卫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18 录入:吴玲香 ]

常宁市下辖18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705个村、41个居委会。总人口97.1万,共有各类救助对象5万余人。作为湖南省“救急难”试点单位,我市把“救急难”工作作为兜底线的重要保障来抓,整合救助资源,畅通救助渠道,规范救助程序,完善救助体系,编织了一张民生保障网。截止目前,全市16个乡镇建立了救助平台,累计救助2418人次,救助资金达566万元;上访量同比减少75%

一、上下联动,营造了好的氛围。坚持全市“一盘棋”,同频共振,确保“救急难”补短板、托底线、保民生。一是争取领导重视,形成支持氛围。“救急难、救急难”,一把手重视就不难。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救急难”工作,把“救急难”试点工作列入市政府重要议题专题研究,组建工作专班,审议并通过“救急难”工作一系列文件,解决工作经费30万元。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高度重视“救急难”工作,经常调研落实进度,全市累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3次、工作领导小组会议4余次,传递了党政重视“救急难”工作的声音。二是掌握救助政策,营造工作氛围。市领导带队赴长春市绿园区考察社会救助工作,深入调研“救急难”工作情况,组织市局班子成员赴益阳南县,参观学习信息平台管理,汲取先进经验。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广大民政干部感受到了创新释放的活力,为试点工作凝聚了力量。今年,先后组织民政局全体干部职工、乡镇主管领导、民政办工作人员开展“救急难”业务培训4期,切实掌握了救助政策。三是广泛宣传发动,凝聚舆论氛围。通过常宁电视台、常宁报社、常宁党政门户网站等开辟专栏,广泛宣传“救急难”带来的好处。特别是集中1个月时段,利用“村村响”轮回播放“救急难”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还发动驻村联点干部上门宣传,发放宣传单8万余份,制作宣传牌300块。通过这些宣传,提升了“救急难”工作知晓度,形成了“党政重视、民政牵头、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稳妥推进,编织了救的政策。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民政有关精神,精准发力,精准施策,让“救急难”工作深入推进、扎地生根。一是完善制度,做到有序推进。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政策的实施意见》、《常宁市临时救助制度实施意见》等4个政策文本;完善了《社会救助“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工作制度》、《社会救助受理窗口首问责任制度》和《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转办分办制度》等3个制度,规范“救急难”工作,确保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强化联动,做到协调推进。明确城乡救助体系14个成员单位责任,每季度召开1次联席会议,初步形成政府领导、齐抓共管的综合协调机制。比如,泉峰办事处胜利居委会廖成桂,因意外事故导致身体瘫痪,家中失去顶梁柱,没有生活收入。经联席会研究后,帮助正读高中的小孩免除学杂费,解决急难款3万元,其爱人安排零就业岗位,解决了燃眉之急。三是整合资金,做到统筹推进。坚持把钱用在刀刃上,整合民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市财政按人均1元列入预算。设立工资救急难资金60万元、应急医疗救助资金200万元、灾害应急救助资金100万元、医疗救助经费260万、临时救助基金50万,打捆用于“救急难”应急支出,真正做到“援助有方、救助有钱”。

三、精准认定,拓展了助的渠道。引进新的技术手段,发挥干群主体作用,搭建受理窗口,畅通救助渠道,力争“救急难”全覆盖。一是开通“便民窗”,及时受理一站式。依托乡镇机关服务大厅,采取以奖代补”形式,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窗口,构建两级救助网络,提升了办事效率。利用12345公众热线,采取分办、转办、转介的方式,为遭遇急难群众提供“绿色通道”,做到“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二是开辟“信息云”,精准搜索零差错。开展数字民政云平台试点,初步实现与公安、残联、财政、住房、社保等部门信息共享,精准掌握救助对象的财产、社保等信息,提高了救助的准确性。比如,“云服务”运用到医疗救助方面,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医疗救助的管理水平。今年6-10月份,我市人民医院住院医疗支出659万元,同比减少35%,遏止过度医疗行为210余起。三是安装“电子眼”,主动发现无障碍。建立急难对象主动发现机制,依靠乡镇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乡镇办事处干部、村(居)委会干群,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及时掌握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和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干预。上半年,主动发现并解决急难家庭36户,彰显了主动救助的责任。

四、全民参与,送去了浓的真情。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协调社会行动,构建“横到边,纵向底”的工作格局。一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推行救急难工作试点,有效整合社会慈善力量和爱心人士参与社会救助,民政以外的相关救助部门开始发挥救助功能。比如,境内荣城鞋业、法国量大、帝棉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主动向“救急难”家庭倾斜。仅11月份就接受社会团体参与教育救助25人次,解决就业救助16人,住房救助12人。二是积极开展爱心帮扶。积极搭建平台,引导社会境内企业家、知名人士关爱“救急难”对象,开展结对帮扶。比如,西岭镇“情系桑梓、爱心结对”一对一帮扶活动,每个爱心人士联系1户救助家庭的在校学子,将爱心人士和贫困孩子捆绑在一起,直到贫困孩子完成学业。三是自觉形成社会效应。随着社会“微平台”的推广,社会力量主动帮扶蔚然成风。凡是微信、新闻捕获的急难家庭信息,我们都立马核定,对号救助。溺水火灾、意外伤害等急难救助短板得到托底。今年9-10月份,共解决急难家庭救助对象82户,捐发“救急难”资金131万元。特别是启动重特大疾病救助,深受困难群众欢迎,赢得社会点赞。 

(作者系常宁市民政局局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