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敖思明:让群众满意应从实心实干中来

[ 作者:敖思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8 录入:实习编辑 ]

某地对重点民生项目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为取得好名次,各乡镇“高招”迭出。有的安排驻村干部带着毛巾、垃圾袋等“礼品”开展大走访;有的承诺被电话抽中的样本户,给好评就有奖。事实上,乡镇干部也一肚子心虚纠结。(8月4日人民日报)

俗话说:“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虽说获得好名次也是对工作的肯定,但证明的对象与证明的方向,与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却是南辕北辙。这种让民意“探测仪”失灵,以致上级部门难以听到群众真实的呼声,破坏党委、政府形象的做法,不仅破坏了崇实尚廉的干事创业风气,更给“群众满意”这块金字招牌抹了黑,无疑是丢了西瓜拣芝麻。

坚持走群众路线,一直是我党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作为全面从严治党下的党员干部,经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党性的洗礼,自当以为民实心、为民实干增强干事创业驱动力,让“群众满意”成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才能让民得实惠,让群众由“假满意”变真满意、真高兴、真答应。特别对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项目,既要埋头苦干,更要不时抬头看路,才能事半功倍,在为民服务道路上稳步前行。

对“群众满意”度调查心虚纠结,除了群众对政府工作成效看得最明白,心里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说明干部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是当局者迷,而是缺乏主动揭开问题盖子的胆量和勇气。追根究底,是党性出了问题,偏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如何让“群众满意”落到实处?作为政府工作者,要有闻过则喜的心胸,做到像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让“群众满意”不是虚谈,还需直面问题的行动。对问题遮盖子只能遮一时,但问题不会因此而消失,只有主动出击才是正确的出路。所以,解决问题,就要充分发挥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主动拓展监督渠道,让群众畅所欲言,把真实的看法说出来,把尖锐的意见提出来,并以群众的意见为工作着力点,一步一步地不断改进和提升,自然会得到群众的谅解与支持。个人也才能在思想深处查找根源,铲除问题滋生的土壤,增强主动服务的积极性,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相信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会对党更加拥护,推动党和人民的队伍更加兴旺;也让“南郭先生”难以滥竽充数,促使党员干部正其心修其骨,以新状态适应新常态,以新作为推动新发展,树立起为民实心实干的新风尚。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政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