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0日之前,由政府出资安置村民。之后,安置资金由企业承担。为了安置西堡村村民,政府征了50亩地新建安置点,设计工作已结束。受灾严重的群众住进了家和社区,其余群众先行安置在活动板房内。”白永军介绍。目标责任书签了、考核也过关了,但村民们依旧疑虑:这些活动板房仍建在采空区,同样受到沉陷影响,住房安全能否保障?签订责任书,是为了将责任落实到人,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推动工作落细落小落实。那些彼此心照不宣、虚晃一枪的责任书,变了味走了样,起不到任何作用,无非是多浪费一些纸张、多开支一些会议费用、多牺牲一些干部干工作的时间,必须坚决整改纠正。(新华网)
“每年年初,各种责任书就纷至沓来,环保责任书、安全生产责任书、食品安全责任书、年度目标责任书等,种类繁多。”当地一位干部表示,这些责任书签完就搁柜子里了,事前指导、事中管理都跟不上,责任书成了“打白条”。从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地,这样一签了之的责任书比比皆是,但是这种白条打成了习惯,那么当地政府的公信力也就全部丧失了,当民众不在信任你,那么你的任何工作都难以展开。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政府公信力主要涉及政府和社会公众这两个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从政府角度讲,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是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和程度或政府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反映了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从社会公众角度看,它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或认可,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这种信任依赖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
目前,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政府公信力问题认识不够, 任意行驶政府权力, 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 损害了政府权威, 使得地方政府公信力逐年下降。民无信不立, 官无信不治, 努力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 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因此, 政府要想有所作为, 首先应取信于民, 形成诚信服务的风尚, 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受群众信赖的责任政府。
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切实认识到当前责任书落实的重要性,不再任意使用权利打白条,消耗政府公信力,同时科学定位政府职能,由“全能”向“有限”,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明确自己的职能和作用,对于那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进行权责下放。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使经济职能时,必须以不妨碍、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秩序为前提,避免出现任何与市场竞争机制相冲突的政府行为。其次要合理定位自身的职能。政府要针对社会公众追求优质公共服务和良好社会管理的利益诉求,将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切实解决群众最需要、最关心、最迫切、最根本的需求,合理配置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责权。政府在政策的制定、执行上把握好适度原则,保证经济发展和人民利益同步实现,取信于民。让责任书变得无人不信,让保障真正保进民众的心坎里。
作者单位: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