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庄晋财:农民的收入如何才能高于城里人

[ 作者:庄晋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18 录入:王惠敏 ]

今天看到我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黄祖辉教授在朋友圈里的一条评论说:“实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农民的收入都要高于城市居民。什么时候农民收入高于城里人,相对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城里,而不是在农村,这个国家就差不多是现代化了,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已达到相当的阶段了,不经过这样的阶段,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对比一下我们国家的现状,我们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阶段,我们的穷人大多在农村,我们的农民收入还远低于城里人,而我们的城市还没有真正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在黄老师看来,“工业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基本途径,而城市却是这一过程的载体,因而责无旁贷,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能仅靠农业解决贫困问题并实现现代化的”。显然,黄老师道出了国家现代化的一个基本事实,这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这一点是确定的,那么,我们国家农民收入高于市民的实现路径究竟在哪里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当前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哪里!无须凡事都要用“严谨的统计方法”,我来讲讲我弟弟的故事吧。我家排行最小的弟弟是个拥有高中学历的农民,在农村也算是最高学历了(在上世纪90年代,如果高中毕业能够考上中专,就不会在农村当农民了)。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恰逢政府号召大家种桑养蚕,弟弟因为文化水平高被聘为养蚕技术指导员。不知什么原因(当然其实是知道的),那年代政府吆喝什么就失败什么,养蚕业也就没有成功,弟弟的技术指导员也因此而终止。在农村没有出路,就随大家去了广东当农民工,从工场工人到服装摊主,从家居装修工到鞋业作坊主,他雇型和自雇型的农民工他样样都试过,最终还是没能在城市留下来,只好在数年后又回到农村。毕竟弟弟是有文化的人,回到家里也不会就此认输,于是开始养鹅养猪开饭店,想到什么就干什么,再加上始终耕种着承包的几亩地,省吃俭用才在21世纪已经过了好几年之后建起了自己的房子,即便农村的房子无法跟城里房子的价格相比,弟弟还是因此欠了不少钱,又经过数年努力收支才得以平衡。现在一家老小在农村勉强维持,弟弟的体重却从未超过我,尽管在城里我已经属于身材比较苗条的那一类!

应该说,弟弟是勤奋的,也是比较敢闯敢干的那种人,即便如此,收入仍不敢与城里人相比,如果有机会仍然想着去城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从弟弟的经历看,我们农村人的收入不如城里人,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城里容不下,家里摆不脱。这就是黄老师说的,我们的城市没有担当起责任,当农村人进入城市,不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最基本的保障,生活成本增加了工资收入的开支,且还受到就业市场分层结构的歧视,只能在低端市场就业,导致农民进城仍然只能是农民,收入普遍低于城里人。而与此同时,由于离开的农民随时可能回来,在家的农民也就没有办法获得更多的土地以争取更多的收入,所以,不管是进城的农民还是在家的农民都只能获得低收入;二是返乡兼业难,收入来源单一。最近几年,由于青壮年劳动力都进城打工去了,在家种地缺劳动力,就用上了农业机械,得益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进步,弟弟回到农村后种几亩地几乎不费什么功夫,但大量的农闲时间,在农村周边却没有兼业机会,只能隔三差五打零工,种那几亩地的收成,扣除使用机械化成本已经所剩无几,增收也就非常困难;三是种田没特色,农业收成低。弟弟在家算是勤奋了,年年都种着那几亩地,在我的家乡,土地是肥沃的,但即便如此,由于在家种地家家一个样,最多也只能在换个粮食品种上下点功夫。但是不管换什么样的品种,种田的收成增加也只能是算术级数,不会是几何级数,收入增长还得看老天的脸色!从弟弟的经历看,目前中国农村人的收入要高于城里人真不太容易,所以农村仍然是贫困的主要聚集地。

农村人的收入怎样才能高于城里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至少得有这几条:一是真正减少农民。大量的农民进城之后融入工业化的大潮中,农民数量大大减少,在农村种地的农民就可以种上相对多的土地。关键是那些进城的农民不会再回来要地,在家种地的农民才有向土地要收入的决心。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在农业领域的土地契约中,种田的总想签订长期租约,地主总想签订短期租约,这是个很明显的道理。如果种田的农民整天担心哪天地主回来把土地拿走,对土地的投入就会打折扣,当然也就影响从土地上获取长期稳定收入的可能性。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要高。由于农民减少了,要耕种原来那么多的土地,还要使收入不降低,就只能是使用机器替代劳动,才能在人减少的情况下对土地的耕作精细程度不降低。因此,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是农民减少后种田收入提高的技术条件。发达国家农业耕作已经完全实现机械化,很少人工劳作,人工的主要活动是学会使用各种农业机械。在我家乡,对农业机械的使用仅仅限于收割机等少数几类,而且主要功能是替代人力以减少耕作时间,运用农业机械做到精耕细作还远没有起步。对土地没有实行精耕细作,当然不可能从土地获取更多的收入。三是能够在农村找到兼业机会。如果机械替代了人力对农田实行精耕细作,劳动力自然可以得到释放,但这些农村劳动力又不能离开农村,因为土地的耕种毕竟还是要有人看管。这样的情况下,在农村种地的农民如果在农闲时能够找到兼业的机会获取工资性收入,日子就比城里人好过。像我们的长三角地区,农民收入既来自田野也来自企业,收入自然增加;四是田要种得有特色。田种得精细除了耕作方法与过程的精细外,主要是对种田的产出要精打细算,因为最终的收入是靠产品卖出去才行。所以农民种田不是仅仅换作物品种,而是在产业差异上下功夫,所谓“一村一品”,特色经营,引进技术延伸产业链,甚至通过产业融合模糊农业的边界,就是在产品价值增殖上功夫,让人们爱买产品,人们爱去农村玩,农民收入当然就会提高了。

相比之下,我们的农民收入要高于城里人,缺的是什么?很显然,第一是农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减少,那些进城的农民工尽管不知道哪天才会回来,但由于城市融入难问题没有解决,在家种田的农民总担心有“胡汉山回来”的一天。人走了,田权还是拽在他手里,这就不能使在家种田的人安心。现在农村在土地确权,究竟是确谁的权,实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民使用机械的能力也低。我们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没有达到能够让老人都能轻车熟路驾驭的程度,而农村青壮年的外出,又的的确确使农村变成了老人农业,这个矛盾就使得我们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被劳动力技能的下降抵消了,种田收入仍然维持在传统农业的低水平。第三是农村工业化水平低,在家种田的农民由机械化替代劳动节省出来的时间找不到增收的兼业机会。我们工业和农业在地域空间上是有严格区分的,在农村种田,在城里上班,是一种固化的格式,农村人要做非农行业就得进城去做,所以如果不离开农村,田里没有活干就只好闲着打牌吹牛,哪有吹牛能够吹出钱来的呢?第四就是种田只讲种不讲收。所以大家都种一样的,你有我有大家有,丰收了价钱低,走不出“蛛网模型”的缠绕!

对于目前在家种地的农民兄弟来说,前面两条靠他们是无法改变的,这得靠国家靠政府使出洪荒之力推进制度创新和农业技术变革。后面两条倒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试一下的,比如,边种地边利用农村特色来创业,既解决没有兼业机会问题,又解决种田没有特色的问题,可谓一箭双雕!最近弟弟又开始了他的新事业:前些年在县城开早餐店,感觉是比单独种田要好,可惜那店面租期已到不能继续。他重返农村之后,总想着光种一点地是不行的,但不种地也是不行的,于是就在家里开起了用粮食酿家烧的营生!还别说,这对于我们家来说,是有条件做的事情:自我孩提时代起,在家每年过年用的酒就是母亲亲自酿制的,来我家喝过的人无不称赞。弟弟在家随着母亲的时间最长,得到的教义自然最深,因此深谙酿酒的传统工艺;我家住在山边,后面的山上森林茂密,我高中毕业上大学前,在家挖了一口井,石头山坚实难挖,后来我去学校后,家里请来师傅专业钻井才搞定,那石头缝里流出的甘泉,胜似矿泉水。弟弟把这二者进行了结合,也算是妙到极处,酿出来的家烧果真口味甘醇,余香绕舌!只不过眼下只能满足四里八乡,还不能达到一定规模。不过,自家的粮食也算是延长了产业链,后续如何还得看弟弟的经营招术。

不管弟弟能否通过这个办法使自己的收入胜过城里人,但我觉得在当前的条件下,农民在农村创业,从农村环境出发打农村特色的主意,把许多被人们遗忘的农村绝活拿出来,将土地上的收获变得更让人们喜爱,或许是现在农民收入能够实现与城里比肩的一个方向。今天在西安参加“中国创新与企业成长年会”,谈及创新问题,大家改变了一个过去认为很正确的认识,那就是“创新就意味着技术变革”,因为这样的认识,导致许多人认为在农村科技知识积累严重不足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创新的,因此也就不可能发展出新的产业!现在大家意识到,这样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创新除了技术革新,还应该包含更多的内涵。我又想起广西某贫困县种辣椒的例子,如果硬是要引进高科技企业来提取“辣椒素”,恐怕辣椒产业发展会很快枯萎,还是大家坚持剁辣椒酱,然后用新的营销模式,才能使辣椒产业发展更贴近村民,也使辣椒产业发展获得生机。因此,用今天专家的话来说,创新不唯技术,但必须能够带来增殖!把农村渐渐式微的传统盘出来,辅之以文化的内涵,推向现代社会,或许是具有增殖功能并让农民收入赶超的一种创新,不妨可以试试!当然,从整体上实现农民收入赶超城市收入,关键还是在农村产业的创新发展,但这个任务就不是单个农民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能够实现的了。所以无论如何,我们得鼓励支持那些为了改变农村面貌的先行者,你说呢?

    作者系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三农庄园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