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莫开伟:县域农商行遭遇五大瓶颈

[ 作者:莫开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6 录入:王惠敏 ]

目前,县域农村信用社改制成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甩掉了不良资产包袱,实现了经营轻装上阵,奠定了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同时,经过近几年运行,经营出现了“新气象”:资产负债规模不断提升,业务竞争力明显增强,支农力度加大,抗风险能力增强,内部控制水平有所提高,社会形象得到提升。但目前仍面临五大瓶颈:

公司治理结构“形似神不似”。股份制改造与现代商业银行要求差距较大,存在“五个缺陷”:一是股权结构不合理,缺乏真正战略投资者,股东通常是贷款大户,自然人股东缺乏对金融专业知识及相关法规政策了解,只关心分红,致使银行内部人控制风险增大;二是对股东关联贷款及授信控制乏力,极易导致公司治理失衡失效;三是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履职不充分;四是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和薪酬管理等组织架构缺乏专业人才缺;五是履职评价工作不到位,影响“三会一层”规范运转。

行业管理模式与农商行经营管理不匹配。存在“四种矛盾”:一是高管人事任免权和员工录用权集中省联社,官办色彩浓厚,不利于构建坚强有力的经营管理班子、监督班子和职工队伍。二是财务管理省联社大一统,缺乏科学分类,制约了联社财务管理活力。三是受省联社“定岗、定薪、定编”三定原则影响,农商行无法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在薪酬管理上无法摆脱“大锅饭”现象。四是省联社与监管部门监管要求“两张皮”,致使农商行经营违规时有发生。

经营定位“摇摆不定”,削弱了信贷投放“张力”。目前,在服务“三农”和商业化经营上陷入两难境地,存在“四大矛盾”:一是大量资金闲置与农村小额农贷萎缩矛盾,造成贷款有效需求不足,抑制了对“三农”信贷信心。二是商业化经营与风险防范矛盾,因资金富余造成信贷投放大额化、长期化、脱农化、风险化倾向突出,导致了贷款“垒大户”,提高风险集中度。三是本地战略与异地战略矛盾,死守原有县域市场和客户上,业务难做大做强;向县外扩展,又面临着管理乏力和风险控制不到位的矛盾。四是市场定位与资本趋利矛盾,继续“三农”信贷定位可能导致经营亏损,完全商业化可暂时获得巨大收益,但会失去生存根本。

流程银行建设滞后制约经营机制转换。当前,一系列内控规章制度仍沿袭农村信用社模式,影响了经营机制转换,表现“五大不足”:一是资本管理制度和资产负债管理制度缺失。二是内控执行不力,各业务条线垂直运作和管理不到位,部门职责分工存在空白区域和重叠区域,难以有效提升内控效率。三是员工对流程银行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流程银行建设紧迫感,仍停留在农信社业务流程老框框里。四是流程银行管理专业人才短缺,信息化建设缓慢,现代科学技术平台支撑滞后,影响流程银行建设进度。五是内部审计不到位。稽核部门地位不超脱,职能不独立,风险排查的涵盖面难以贯穿业务全流程。

农村金融法制建设滞后阻碍经营发展。为引导农商行走差异化、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银监会出台了《农村商业银行差异化监管的意见》,明确了县域农商行发展战略定位,打造成服务“三农”的特色银行;但涉及经营重大原则,如“建立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和“支农支小”等监管要求只属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既缺乏法律支撑,又缺乏可操作性,无法明确县域农商行经营法律地位,加之农民最主要资产--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设置尚存法律障碍,严重束缚了县域农商行业务发展。

对此,笔者认为破除县域农商行发展瓶颈,应继续完善公司治理架构,实现真正“脱胎换骨”;改革省级联社管理体制,从根本上厘清行业管理与经营之间的权利边界,给县域农商行以经营活力;加大业务经营、市场定位等方面监管力度,促使其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引导经营观念转变,加快流程银行建设进程;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推进部门联合,加快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的配套建设,推动县域农商行业务经营发展。

作者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开伟看财经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