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姜长云:中国农业的服务化转型和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成长

[ 作者:姜长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3-10 录入:王惠敏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服务化转型大幕徐徐拉开,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服务化转型在加快推进。中国农业服务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就牵涉到什么叫做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要素进行组合的革命性升级。有两个要素,一个是生产力要素的革命性升级,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传统生产力要素品质属性的提升、新的生产力要素加入,比如说大数据等新科技加入。还有生产力要素质态组合的革命性升级,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包括质态组合,量态组合、时间组合、空间组合,新质生产力应该是生产力质的提升,是生产力质态组合的提升。

一、产业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可能带来生产力要素品质属性的提升,生产力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是组合方式的质态升级,最后落实到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会得到质态要素生产力的提升。新质生产力要区分一下潜在的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像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源,包括科技,如果没有组合的话是潜在的生产力,如果组合起来以后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学技术如果不跟其他的要素结合无能为力,这也是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问题。

产业融合重新定义许多产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是新质生产力重要的途径。农业经济领域研究产业融合研究得比较晚,服务业研究产业融合是重点。部分学者,包括一些文件里面把产业融合简单把一个地方既有工业,又有农业,就视为产业融合,实际上是有问题的。产业融合实际上是产业边界的消融、模糊、重构。产业融合是一个你中有我,我有中你,既像我又像你的过程。

产业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农业的服务化转型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农业服务化的研究一直比较少,但关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研究一直比较多。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研究,对于农业服务化转型的研究也是有启发意义的,制造业服务化的动因,一个是收益驱动,增加收益,还有是满足顾客需求。因为服务化转型更好满足顾客的需求,服务业是高度重视顾客导向,面向消费者需求,甚至引领消费者的需求,然后以价值链升级。服务化转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主要通过成本效益、技术创新效益、价值增值效益来实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跟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途径,农业社会化服务日益成为推进农业服务化转型的重要路径,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把农业建设现代化大产业,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农业社会化服务显著促进了农业降本增效、提质升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力。毛所长是搞全要素生产力的权威,具体的全要素生产力一个小事件可能不太好测算,但是通过线下的观察仍然能感觉到农业全要素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比如说很多地方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比如说一亩田增加100斤粮食,这肯定是导致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

通过服务化转型,加快带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引领带动生态低碳农业发展。很多地方说化肥农药减量难以推进,但小农户一袋化肥100块钱左右,人均收入2万多块钱,把化肥撒完了以后回家睡觉,闲暇的边际效应提高了,靠小农户搞化肥农药的减量是比较难的,但通过农业服务公司施肥撒药的话,他就要考虑怎么样节省成本,所以服务化转型是推动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服务化转型,促进创新要素,支持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赋能提升农业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强国建设肯定要提升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是说自己怎么吹就行了。所以要把创新要素推向农业,比如说新的农人,新的科技,包括颠覆性技术的原始创新,植入农业产业链,深化服务是重要的途径。

有效化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像60后进入70岁的时候,虽然农业不可能存在60岁退休的问题,但是70岁以后不能成为农业的主力。到2032年以后60后的劳动力逐步退出农业,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会更加突出,但是如果有农业社会化服务跟上去,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从这四个方面来讲,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讲农业强国建设,要提高农业成本价格竞争力,还有品牌质量和服务竞争力重视不够。最后通过农业服务化转型,提高农业品牌质量和服务竞争力日益重要。

三、推进农业服务化转型的战略导向

把农业生产力服务业打造成发展新农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农业生产力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治理的主要源泉。这里面就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把农业生产力服务业打造成现代农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跟以前的社会化服务,在具体方向上需要什么调整,要走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路子,光讲社会化服务,但是如果不注意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路子,最后提的增效升级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这里面又提出一个问题,要注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优化的统计制度,目前这方面统计还是比较困难的。

以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像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难以实现效益,教育成本也比较高,而且大部分小农的国企短期内难以改变,即使到2032年以后人地会有一些缓和,但农业经营规模,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大,还是要注意以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为重点。

统一发展注重形式的农业制度规模经营。土地规模经济通过流转,扩大土地规模经营。在以小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方式的情况下,通过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纳入分工协作的网络,形成服务规模经营。像人多地少的国家,生态农业的发展很可能走出一条农业企业家+社会化服务体系+普通农户(小农户)的发展轨道。农业企业家,比如说新型工业经营主题的带头人跟社会化服务体系,实际上就是农业生产力服务业,或者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型经营主体,比如说家庭联产农民合作社,甚至农业小微企业、龙头企业,加社会化服务,加小农户。土地规模经营跟服务规模经营并行发展竞争发展,优势互补。

四、需要科学处理几个关系

农业生产托管和土地托管的关系。我在研究农业生产托管的时候,相当一部分人把农业生产托管跟土地托管混了,实际上农业生产托管是帮助小农户干一些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解决得不经济的问题,土地托管实际上牵扯到经营权的转移,实际上是代替农户。但是好多引入农业生产托管的时候把它混淆了,它实际上是两个问题。我在有些调研说托管啥也不管,啥也不管不是让小农户跟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让小农户跟现代农业发展托管,所以要注意这个问题。

全程托管与社会化服务的关系。以前农业部对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比较支持,但最近好像有点变化,有点调整,当然这有一个问题,什么是全程托管?各个人理解不一样,你的概念讲的本质的东西不一样的话,实际上理解就不好说。如果说啥也不管,比如全部都交给服务公司做,你就脱离了农业经营过程。我到广东增城,一个新农人我问他,我说你现在做什么?他说全部委托服务公司做,我说那你还干什么?他说我管水,所以经营权还是在他手里。这个报告前几天韩俊书记在关于国务院高质量发展,老太太74岁,好多东西让服务公司去做,她一年多赚多少钱,实际上是评监管理,让服务公司帮她做,不是代替她做。如果啥也不管,真正全程托管的话,我觉得不应该是未来的方向。全程社会化服务,农户还保持土地经营权的情况下,这种全程社会化服务是应该支持的。可能全程社会化服务和多环节、单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应该竞争发展,各个地方情况不一样,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包括对社会化服务单点、全程的,也可以是多环节的。

要注意与服务商的关系。现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很多大型的工业企业介入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介入是应该支持的,但大型国有企业进入社会化服务,应该是社会化服务商的服务商,好多服务组织动不动几万亩、几十万亩、几百万亩,我觉得会加大农业生产的风险。农业社会化服务要注意反垄断,但是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对服务商赋能,比如说数字化赋能或者其他方面的赋能,这应该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应该做服务商的服务商,而不是直接冲到一线。因为农业是非常复杂的,前几年很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陷到坑里面出不来。农业生产型服务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注意防风险、防垄断。安徽砀山砀山梨非常出名,以前打一种农药每年都很管用,但是有一年连续的引低温阴雨,打的农药不管用,导致砀山犁大面积受灾,从这个情况可以看出来,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也要注意防风险。社会化服务本来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好事,要把好事做好,但不要把好事做绝。

供给支持和需求不优的关系。在产业政策方面经常注意什么东西少了以后把供给方面增加大一点,但是增加多一点到一定程度就产能过剩,能不能借鉴一些国际经验,从需求方面引导,这样就不容易出现过剩的问题。比如说农机补贴,很多地方的农机补贴搞了以后搞得好多地方农机过剩,尤其是小农机过剩。然后我们通过需求方面的引导,我提了一个服务需求方向的支持,通过需求引导,形成需求拉动供给的格局,就不容易出现供给过剩的问题。大概2013年就提出农机补贴能不能改成农机服务补贴,服务业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比如说养老服务业养老服务补贴,类似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我们是不是可以参考。

作者系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4年第3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