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熊彩荣等:湖南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及效果

[ 作者:熊彩荣 苏知立 马昊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18 录入:王惠敏 ]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湖南,“七山一水二分田”,森林覆盖率接近60%,位列全国前五,约56%的县市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生态价值显著,保护任务繁重。大多数生态功能区也是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问题相互交织。

为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缓解财政困难,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2009年中央和省建立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转移支付,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给予支持。

一、生态功能区范围不断扩大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主要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年)》确定名单;二是部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主要依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确定名单;三是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主要依据《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名单。

近些年来,中央十分重视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发展,实施了积极有效扩围,我省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由最初的24个逐步增加到2016年的54个,加上部级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15个,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达到69个。

从区域分布看,54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主要是森林覆盖率60%以上的县市,包括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的全部县市,以及永州市、郴州市、邵阳市的大部分县市。15个部级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区的常德、岳阳、益阳三市以及植被较为丰富的永州市。

二、转移支付资金逐年增加

随着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范围的扩大,转移支付资金规模也不断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主要是对因保护环境影响招商引资等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其中:对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给予重点补助;对部级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给予引导性补助。2016年,全省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已达40.8亿元,为2009年的4.49亿元的9.1倍,年均增长37.1%。

转移支付资金有效缓解了县市财政困难,增强了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约55%,提高到目前的约60%,提高近5个百分点。

三、资金分配办法不断完善

为充分发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政策导向效应,省财政建立并逐步完善资金分配办法。一是资金分配加大国土面积、森林覆盖率等生态要素指标权重,降低标准财政收支缺口权重。二是强化绩效导向,资金分配与生态环境变化情况挂钩。建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机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森林草地覆盖率等自然生态指标,空气、水、污染源排放等环境状况指标,以及各地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县域考核工作组织情况等管理指标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县,增加转移支付,对非因不可控因素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县,扣减转移支付。其中:生态环境明显恶化的县全额扣减转移支付,生态环境质量轻微下降的县扣减其当年的转移支付增量。

考核机制的建立,有效增强了市县生态保护责任,我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中有升,仅2016年就有吉首市、会同县、石门县、常宁市等27个县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省财政专门安排了奖励资金3500万元。

四、明确资金用途,注重整体提升市县生态保护和治理能力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属于财力性转移支付,可统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特别是要加大生态扶贫投入。近年来,省财政明确要求县市要统筹兼顾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财力与专项双重性质,将资金全部用于生态建设和民生事业领域,其中用于生态建设方面的支出要达到50%以上,主要用于生态资源保护(包括森林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河流湖泊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等)、节能减排(包括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新能源应用示范推广、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等)、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包括采空区沉陷区治理、小煤窑小矿山关停、重点污染源治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等三个方面。同时,制定生态县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生态负面清单,进行“约法三章”。对生态县实行更严格的准入标准,严禁引进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从源头上督促落实各项生态环保政策,避免一边享受生态补助,一边破坏环境,从源头预防污染。  

五、以问题为导向,将资金集中起来办一些现实需要且可以取得实质性成效的重点环保工程

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是我省“两供两治”的薄弱环节,目前还存在设施设备投入不足、规模化程度不高、地区差异较大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县域和边远乡村的问题尤为突出。为此,2015年,省财政明确要求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将增量资金集中用于县域垃圾收运体系建设,鼓励与有信誉、有实力的重点企业按照PPP模式开展合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将设备采购一次性投入分摊到今后多个年度,政府当期新增投入不大;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优势,实行标准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环境治理的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政府既作为PPP公司的参股方,提前介入服务标准、流程、价格等要素的制订,又作为服务的委托方,根据服务质量付费,实现对服务的全过程监管。

2016年,省财政厅会同省住建厅、省环保厅制订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垃圾收运体系建设考核方案,对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情况开展考核。2016年5月,石门县率先与重点企业签订特许经营权协议并正式运营,永定区、中方、安化、城步、宁远、慈利、花垣等23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明确将采用PPP模式开展县域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工作,并先后或已与企业签订合作意向,或已与企业签订特许经营合同,或已开始项目试运营。省财政已按照考核情况将1亿元资金补助市县,鼓励政府与企业开展PPP合作。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正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南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