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摒弃贪念,扶贫路上织“天衣”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16 录入:19 ]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扶贫专项资金用于推动湘西脱贫攻坚。然而,有一些人把这当成了牟取私利的“好机会”。2014年,湘西州检察院初查发现,该州审计局原副局长黄大健利用自身从事审计工作的经验,采用先借支经费,后虚开发票报账的形式,将扶贫工作作为其牟取私利的“摇钱树”,其账目可谓“天衣无缝”。(6月14日 新华网)

“我是一名从事多年审计工作的干部,怎么会知法犯法,在扶贫资金使用方面肯定没有任何问题”。这是黄大健在接受调查时强硬的说词,目的是从中透露出两条信息:一是他懂得财务审计,是内行;二是他是非观念明确,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他表达出这样的意思,再加上“天衣无缝”的账目,目的不外乎就是放出个“烟雾弹”,让别人的思维从常理出发,就绝不会把他和贪腐联系起来,似乎就更容易蒙混过关。

黄大健的言论不禁使人想起,2014年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一篇分析违法犯罪的多名原领导干部反省材料的报告中透露,81.4%的人认为自己犯罪与不懂法有关。其实,在这81.4%的人中,很多不但懂法,而且是太懂了,才会像黄大健那样弄得“天衣无缝”。他们之所以要说自己“不懂法”,是给自己找个台阶,妄图减轻罪过罢了。相比之下,黄大健就是抓住了这一点,用反向思维来迷惑检察院,自己先把“怎么会知法犯法”之类的“道理”说在前头,其实就是给“天衣”之“缝”下针罢了。

可能黄大健忽略了一点,就是“天衣本非针线为也”,真正的“天衣”是从来不用针线的。如果在一件“天衣”上下下针,缝缝线,那还算“天衣”吗?“缝”没遮盖住,反而落得个“此地无银”。俗话说:“认真还自在,作假费工夫。”真正的“天衣”之所以“无缝”,是其顺应了自然之道。就扶贫经费而言,只有按照政策规定,一分不少地落实到应该去的地方,那才叫织成了一件“天衣”,不用花功夫去堵“缝”,因为根本无“缝”。这才叫“真金不怕火炼”,无需刻意去遮遮掩掩。

我们常说,要培养业务型的干部,是要用自己精湛的业务来为群众服务,不是用来为自己敛财。像黄大健这样,把“自身从事审计工作的经验”当成是肆意妄为的资本,成为了反面观点“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论据。这样的业务“骨干”,对人民利益来说,还不如那些本事不大但诚实守信的百姓。其实,只要心无私念,一切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就会无“缝”可找,还用得着去特别说明“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吗?这,就与那些“高调”反腐的官员一样,不过是欲盖弥彰罢了。

“脱贫捷报频传,攻坚仍在路上。”那本身有限的扶贫资金必须自然而然地落到贫困户手中,才是真正的“天衣”。任何想把扶贫工作当成“摇钱树”的人,只能将“缝”越拉越大,直到无法弥补。“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缝”已存在,就要敢于承认,然后用责任与担当去填补,而不是刻意私下遮掩。广大党员干部们应当以此为“戒”,摒弃一切贪腐杂念,在扶贫道路上织出一件件真正“无缝”的“天衣”。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