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脱贫攻坚当彻底摒弃灰色幽默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21 录入:吴玲香 ]

在上个世纪,曾经有人调侃过这样的故事:党中央采纳了李鼎铭先生关于“精兵简政”的建议,要求各级各部门具体落实此项工作。于是,有的基层就增设“精兵简政”办公室,配置主任、副主任等系列领导,专门研究怎样精简人员、缩小机构。这个极具讽刺性的故事,在现实中确实时不时上演着。

之前,网上曾“火”过一份践行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的登记表,填表人在填好前面的栏目后,在“存在的问题”一栏写道:形式主义严重,比如填写这张表的前面几栏,全都是形式罢了!这虽是网友的调侃,但也能折射出一些地方党政部门的“通病”。

这样的“灰色幽默”确实令人深思。特别是在进入冲刺阶段的脱贫攻坚中,也有一些地方的“领导组”主要负责资料的搜集,而把真正深入群众助力脱贫放在次要地位,因而就出现了“表册脱贫”之类的奇葩词汇。在闲聊中,也有公务员朋友感叹:软件资料太多了!……一天到晚忙得晕头转向,还看不到效果,更不要说“接地气”了。某领导在与别的单位交叉检查中,所收获的经验就是:以后要转变观念,首先要把资料弄好!

的确,“两学一做”也好,“脱贫攻坚”也罢,都需要“转变观念”,但从什么观念转向什么观念就值得推敲了。很显然,这里的“转变”,就是要从浮躁的形式主义转向务实的工作,从不接地气的埋头搞资料转向“田间地头”,与百姓“零距离”接触。这倒好,通过“交叉检查”,学来的“经验”就是要把工作重心转到“整资料”上来,岂不与党中央的要求背道而驰了吗?

为此,有些爱钻空子的人还总结出了“经验”——会可不开,记录一定写;话可不讲,笔记一定记;事可以不干,计划总结要漂亮……如此一来,完全可能出现“反对形式主义”工作开展情况的资料一大堆的“灰色幽默”,就像前面所言当年有人调侃的“精兵简政办公室”一样。

其实,一个地方党政部门的工作是否落到实处,群众是最有发言权的,资料整得再好,得不到群众的认可,还有多大的意义?特别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共享”的资料实在太多,只要愿意去“整”,谁都可以搞出一大摞来。堆得高也好,码得“整齐”也罢,总之没有多少含金量,搁置一段时间就当垃圾处理了。

当然,不是说资料就不重要,如果基本资料都弄不整齐,也不能说明工作就干得好;但如果只是资料的整齐,更不能说明工作干得好。因此,各级监督、检查的重心不能放在“资料”上。如果真正务实的工作,其实是看得到、听得到的。倘若地方党政部门确实给老百姓办了实事,那良好的“口碑”胜过再多再整齐的资料。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资料整理得又多又整齐,只能说明这一块的工作出色,但整个的“两学一做”“脱贫攻坚”,不管是监督检查,还是资料收集,最终的落脚点还不是群众的实惠问题。所以,“脱贫攻坚”中,应当彻底摒弃“精兵简政办公室”那样的“灰色幽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怎样才能得到群众真心的点赞上来。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