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别让“低保资格”积多成疾

[ 作者:余志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04 录入:吴玲香 ]

30日,重庆举行全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查认定工作新闻发布会。2016年,全市通过核查取消低保资格6万余人,全年节约财政资金约1亿元。(人民网8月31日)

低保是在城市已经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三条保障线”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它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应当看到,仅一年时间全市通过核查取消低保资格6万余人,全年节约财政资金约1亿元,可谓是成绩颇丰。但笔者以为,在核查取消低保资格的同时,更应当及时启动相应的问责机制,深究“尾大”原因何在,别让核查取消低保资格积多成“疾”。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相关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惠民生、解民忧、保稳定、促和谐等方面,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然,这项利好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是乱象频现,不少地区屡屡出现“关系保”、“人情保”、“错保”、“漏报”等问题,导致国家的利好政策变了味、走了样,也使得本该享受相关政策的困难百姓望尘莫及。更为甚者,这一点微薄的生活来源,也被一些“官保保”盯上。的确,违规低保并非个别地区现象,但这样一茬茬地再现,着实令人大跌眼镜,监督核查还任重道远。

事实上,按照出台的《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试行)》,明确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家庭财产是认定低保对象(家庭)的三个基本要件。再者,依照困难群众申请低保的流程即:群众申请——审查受理——家庭调查——民主评议——审核审批——资金发放——动态管理来看,可谓是操作有据可依、有理可查,要出现违规低保显现概率是较低的。为此,违规低保的再现,赤裸裸的暴露了个别部门在监管上的漏洞,更与制度的“门槛”过低,操作的过程不透明,信息的共享成“孤岛”不无关系。

当然,话又说回来,事情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也有可能低保户的情况经过自己的努力变好。所以,通过对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适时核查,对其家庭财产、收入状况信息,如户籍、车辆、社会保险、房产、公积金、税务、存款、证券、个体经营等核实;通过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认定信息管理系统与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信息比对;通过公安、财政、民政等13个部门,对其家庭成员、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和家庭消费支出方面的信息进行核查认定。无疑是明智之举,但尤需落实。同时,也得加大对相关部门及操作者不作为或乱作为的追责。

“积劳成疾”,因劳苦过度而致害病,长时间逐渐形成的。积多成“疾”与之相似。回到文中,核查取消低保资格6万余人,数据不小,值得警醒。有鉴于此,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唯有强化监管,切实做好甄别,并进行动态跟踪了解,再辅以信息公开透明,定能少了“浑水摸鱼”、投机取巧者,让低保真正成为困难群众的“及时雨”“雪中炭”。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