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绿色发展要在坚守制度中发力

[ 作者:山夫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0-30 录入:吴玲香 ]

深秋的乌江,碧波荡漾,一群群鸳鸯竞相戏水,不知名的鸟贴着江面飞过,郁郁葱葱的夹岸高山中时有调皮的小动物闪过。然而就在半年前,这里曾网箱密布,“水葫芦”侵占了整个江面,养鱼的残食随水漂浮。新旧对照折射出“河长制”在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过程中正发挥显著作用,绿色发展理念正孕育出生态文明的最新成果。(新华每日电讯 10-29)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在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中不断创新机制,让人头痛的江河湖泊水污染问题,在实行“河长制”中得到全面改观,绿色发展理念孕育出生态文明的最新成果,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如贵州在治理乌江水污染上,不仅鸳鸯回来了,而且群众也感叹,生态美了,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

“河长制”要在坚持中深化。自实行江河湖泊治理“河长制”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总,层层对江河湖泊治理进行科学规划,把治理责任落实到主要领导头上,并制成公示牌向社会公布,引导各级干部动真碰硬地治理一批散乱污企业,网箱养鱼、肥水养鱼得以取缔,水葫芦等水生物和垃圾乱投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水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深受群众的好评。但是个别地方在落实“河长制”中缺乏长期坚守的信心,个别江河湖泊的水质在治理中反复,因而要进一步创新江河湖泊治理的机制,以制度管总管长效上做文章。既便领导换了,但治理的责任不能变,才能在强化绿化发展理念中,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河长制”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各级在治理环境突出问题的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在实行“河长制”治理江河湖泊和环境污染中,既要靠地方政府在环境综合治理中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加大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引导群众分类处置垃圾,定点投放回收;同时聘请包括贫困户在类的社会人士,按河道的长度组建监督、巡查、治理队伍,既对各级干部落实治理责任进行监督,又对群众乱投垃圾的行为进行引导,完善治理、监督网络,让群众在受益中主动参与环境治理中来,生态环境就会得到逐步改善。

建设生太文明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因而,党员干部要在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中,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善治理、监督网络,继续深化环境治理的责任机制,以问题整改和目标为导向,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始终坚持推进江河湖泊的综合治理,持续整治环境突出问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就会孕育出一个个生态文明的成果,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作者单位:盐亭县委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