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思想不脱贫的扶贫都是浪费感情

[ 作者:任禹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09 录入:吴玲香 ]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积极帮助贫困群众,“开发式扶贫”、“造血式扶贫”、“移民搬迁式扶贫”等举措一浪高过一浪,一大批贫困村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不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看到明显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部分贫困群众在思想上依然严重“贫困”,存在着“等、靠、要”思想。有的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甚至把送去的扶贫物品卖了换钱,把送去让他们养的鸡、猪杀了解馋;有的认为扶贫无非就是给钱给物,凡事都理所当然地等着救济赞助,面对扶贫干部的关心,十句话里八九句都离不开自己没有钱;有的不懂知足,在自己的基本医疗明明有了保障的情况下,吵着嚷着要去更“高级”的医院,还让扶贫干部解决其在更“高级”医院的医药费问题;有的不懂感恩,钱物给的少了、慢了、不合心意了,就在背后讲小话、发牢骚;有的心思不纯,诡计多端,知道检验脱贫的标准之一是要有电视机,便把自己家里本来有的电视机藏起来,让扶贫干部解决自己的电视机问题;有的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害怕发展脱贫产业失败,不敢尝试……这种思想上的“贫困”,比物质贫困更为可怕。贫困群众的思想如果不脱贫,那么扶贫只是在白白浪费党和政府、浪费扶贫干部的感情,就算是扶得再久、帮得再勤、助得太多,也只会是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

要真正帮助贫困群众彻底脱贫,最重要的思想要脱贫。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思想贫困是阻碍贫困户脱贫的根本原因,长期的贫困很容易消磨人的斗志,丧失奔向美好生活的信心。物质上的贫困只是贫困一时,可是思想上的贫困将会贫困一世。人穷不可怕,人穷志短才可怕。

因此,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让贫困群众的思想脱贫,驱除阻碍贫困群众致富的思想“拦路虎”,提高他们致富的勇气和信心。思想扶贫虽然比物质扶贫的难度大得多,可一旦思想脱了贫,收效却比物质扶贫大得多。精准扶贫如果没有贫困户的全身心的参与,缺乏内生动力,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实。

贫困户的思想一旦脱了贫,才会树立起脱贫的志气,更新脱贫的观念,才会有致富的想法和干劲。这样,脱贫致富才有希望,扶贫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才不会浪费党和政府的感情,不会浪费扶贫干部的感情。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