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史无前例地把这个战略庄严地写入党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11月16日人民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富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内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让亿万农村群众欢欣鼓舞。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年轻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只留下了386199部队,个别地方农业出现了粗放经营的现象;虽然国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建设了一批种养基地,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已存在的城乡差别难以留住农村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致使“三农”成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短腿短板,引起了中央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乡村振兴”战略成为破除“三农”发展的良方。“乡村振兴”战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仅把它列入全党工作的重心; 而且富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丰富内容,并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作为保障。意味着国家将采取超常规振兴措施,在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将有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投向农村,并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在科学规划中,集民力民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短板,在“回引工程”带入一批资金和人才,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实施“乡村振兴”需要基层组织主动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给农民群众吃了定心丸,发展生产的积极已经迸发。因而农村基层组织要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对乡村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积极对接国家政策,争取项目和社会资金的投入,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在完善基础设施中培育新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和电商的发展,使农业在城乡共融发展中成为朝阳产业,吸引更多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旅游。
(作者单位:盐亭县委办公室 )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