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基层公务员“连休8天”要因时因地

[ 作者:张译丹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29 录入:吴玲香 ]

近日,贵州省清镇市的一项工作时制改革试点广受关注。当地宣布,从11月1日起至2018年5月31日,将用半年时间,在全市9个乡镇部分岗位试行,每月有一次8天长假,但代价是要连续上班22天。笔者认为,这项改革要因时因地。

基层反映,为了解决群众特别是“上班族”上班忙、农民农忙等由于时间关系办事难的问题,决策部门煞费苦心,试行这项改革,旨在打好服务“时间差”。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方便群众办事,值得点赞。

一是改变基层公务员传统的上班方式,方便服务基层百姓。公务员统一的“朝九晚五,周末休息”的工作时制和群众尤其是农村居民办事时间冲突,与服务百姓需求不符。“上22天休8”工作时制的出台,能够更好地针对基层实际,针对农村农忙农闲服务群众,避免农民办事跑冤枉路的现象发生。

二是缓解基层公务员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有效增强干事激情。“5+2”“白加黑”在乡镇是常态,“上5休2”的正常工作时制对于基层干部来说几近奢望。除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外,乡镇干部经常要利用周末下村开展精准扶贫、秸秆禁烧等工作,特别是遇到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公务员就得加班处理,基层公务员压力较大。“22+8”的出台,可以让他们“每月有一个黄金周”,适当的放松有助于其更好地投入工作,提升工作积极性。

三是一定程度增长消费,拉动内需。“22+8”工作时制一旦运行,公务员对旅游需求将会迅速扩大。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更多的公务员“期待每月一个黄金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定程度的增长了消费,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有效避免了“国庆”“春节”长假旅游人山人海的尴尬局面。

但这项改革只有在有法有据、立足实际、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才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新闻热搜,而是实实在在受群众欢迎、能够接受检验的群众福利。对此,基层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充分调研。在该项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前,笔者认为应该实地调研走访基层公务员、基层群众,充分调研论证,征求意见,全面了解多数人的心声。“连上22天身体是否吃得消?”“8天之中,群众办事怎么办”等等都应统筹全面考虑,科学决策,增强改革的可行性,尽可能避免决策失误。

二是因时因地。笔者认为,该试点决不能一刀切。文件下发之后,各个乡镇可以结合实际选择部门实施,实行轮流倒班,确保试点岗位除法定节假日外,每天都有干部上班,群众在8天休息日都能获得相关服务。比如有的乡镇以农业为主,民政办工作比较多,那就可以施行“22+8”的工作时制。

三是探索实效。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应不断总结、优化和完善方案,并实时跟踪关注,确保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按照一定的试行时间节点,建议聘请第三方,定期不定期采取现场走访、蹲点调研与各级下达任务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相结合开展评估。对效果不明显、不适宜试点改革的,坚决不搞一刀切,宜改则改。

(作者单位:中共枝江市委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