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四川秦巴山区一名“85后”村支书,受邀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共享红利:互联网精准扶贫”分论坛上作主旨发言,在乌镇向世界讲述家乡依托互联网脱贫的生动案例。绵阳市安州区晓坝镇受邀,在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展示小镇农民从贫困户到网络创客的蝶变之路。(12月05日四川日报)
党的十九大后,我国主办的又一场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举行,在为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方案中,开展了“共享红利:互联网精准扶贫”分论坛,展示了“互联网+”在精准扶贫中“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至高外镜界,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引起世人关注。
互联网+融入精准扶贫的经验值得推广。近年来,四川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大互联网知识的传播,引导群众发展电商店成为了“创客”,既销售本地优势农产品中,又促进了工业产品下乡,满足了城乡群众的生活需求,拓宽精准扶贫的路径,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如苍溪县岫云村村支书李君将扶贫餐厅开到大都市,探索出网络扶贫经验;安州区晓坝镇依托网络扶贫,让一大批贫困群众变身网络创客,彻底甩掉穷帽等等。网络扶贫的四川实践,引进京东集团、微医集团、蒙牛乳业分别与昭觉县、 越西县签订油橄榄产业、互联网医疗、营养奶项目三项合作协议,将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奔上小康之路。
互联网+需要做好“网”的基础。随着互联网+在精准扶贫中的优势突显,要放大“从有到无”的效应,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奔康。需要各级充分利用脱贫攻坚的政策支持和当地脱贫攻坚的实际,积极运用农网改造工程和乡村宽带工程,切实加强农网改造,延伸宽带末端,让更多的群众用上安全电、用上幸福网。同时要运用扶贫技能培训,加强“创客”的技能培训,既掌握宣传本地农产品的技能,又熟悉工业产品下乡的路径,才能在综合经营中致富增收,在带动本地群众参与的同时,引起更多互联网大户对本地优势农产品和乡村旅游的关注。
互联网+要突出产业基础。现代特色农业要突出产业优势,在培育扶贫产业中,要以“一乡一品”“多村一品”为规划,以支部+基地+农户的模式,依据本地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以政策支持为支撑,做好产前、产中服务,以龙头企业或大户带动的模式,引导群众集中连片发展优势产业,并加强包装和宣传,既丰富了农村电商店的产品,又在培育地方品牌中促进了群众的增收,这样的互联网+才具有持续的生命力,突显带动群众精准脱贫的成效。
(作者单位:盐亭县科技和商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