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时间接受5次扶贫检查,每次迎检花费近20万元;交叉检查事关排名,成效互评变成相互“拆台”……近日,有地方在脱贫攻坚中的“怪现状”,再次提出检查“出实招,去虚功”的命题。(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18日)
当前,各项工作已经进入盘点总结验收的阶段,“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好坏都要拉出来站一站、看一看,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同样需要看成绩。
扶贫政策是否落实,扶贫资金、物资是否精准使用,扶贫干部一年的帮扶是否有成果,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是否有了提高,这些都得有必要的检查考核,而且是认真负责、严谨细致、较真斗硬的检查考核。
然而,“为了检查而检查”,以报表定成绩,用台账定好坏的问题仍然存在于某些地区脱贫攻坚的考核过程中。注重表面文章,搞“迎来送往”,在迎检材料中“脱贫致富”,本质上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现实典型。
基层干部疲于材料准备的同时,既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还大量浪费钱物,帮扶贫困群众的脱贫攻坚工作,成了困难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值得深思,更要引以为戒。
脱贫攻坚是一项坚苦漫长而卓越伟大的战役,不仅是实现不让一个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誓言的举措,也是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准使用的练兵,还是帮扶党员干部身心同入众志成城的付出,整个过程中感触是最深、最直接的是人民群众。
年末岁尾,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仍然身处一线,进村入户,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增产增收,尽早脱贫奔康,过上好日子。但也有党员干部平时工作懒懒散散、不作为慢作为,忙于应付,交差了事,面对即将到来年终考核验收,不仅心存侥幸,还知错不改,把大量时间精力耗费在填表报数、准备材料、制作台账上,甚至想方设法、不惜违规违纪为考核组创造“好条件”、营造“好氛围”,努力让考核组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目的就是想在考核的成绩上得到“过关”的“肯定”。这种既让考核组尽兴,也让领导满意,更是为自己从政之路增加“份量”的检查考核行为,在人民群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不言而喻。
当然,也有考核组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主动”在检查考核中开“绿灯”、“走过场”,成绩止于报表、成果只看材料,对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或是视而不见,或是直接不见。脱离实际、浮于表面的考核,让脱贫攻坚成绩看似成效显然,实则是漏洞百出。考核者、迎检者皆大欢喜的背后,却是人民群众唾骂指责之声。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唯有咬定目标、苦干实干才能,紧紧围绕困难群众这个主体,在既定的路线中奋力前行,才能取得胜利。
检查考核,既要严把标准要求,更要“接地气”见实效。要紧紧抓住困难群众这个主体,不仅要看材料数据、听汇报介绍,更要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中了解生产情况、看生活现状。进进群众的家、看看群众的面容、听听群众的声音,才能真正掌握扶贫的进展和效果,才能摸清扶贫政策的实施是否取得成效、是否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信任。
搞繁文缛节、做表面文章,在办公室检查、在会议室考核,把形式主义做的扎扎实实,为了检查而检查,为了应付而应付,虽然能过一时之关,但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成绩好坏,自在人心。
脱离实际、远离群众,高高在上、自娱自乐的扶贫考核,不仅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更是损害党和国家的利益,广大党员干部当引以为戒、自觉抵制,要努力在风清气正、公平公正的考核验收中,为实现不让一个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的誓言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