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个贫困户。”近日,一篇署名为“某贫困县小学生”的作文《我的理想》,在网络上热传。而促使这位小朋友立此“大志”的原因竟然是,一些贫困户“什么也不干,就能享受各种扶持、优待”,让人“欣羡”。(1月10日 北京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因而我们要对照精神,检讨我们在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觉得小学生的作文化不值得炒作了。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一些基层贫困村的干部和贫困群众出现了不愿意脱贫的思想,主要是缺少主动脱贫的意愿和动力,扶贫政策“养”出了一些“盼着送小康”的懒汉,被认为是脱贫攻坚中亟须拔下的“钉子户”,同时非贫困户的心理也产生了不平衡等现象。这些现象既有贫困户的原因,更要检讨帮扶干部的工作方法问题。
在扶贫考核和满意度测评指挥棒的引导下,各地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上,把项目资金向贫困户倾斜,以送钱送物等方法帮扶贫困户,未能在围绕“精准”上做文章,既未帮助其分析致贫原因,因户制宜制定帮扶措施,从技能、产业上构建致富路径,因而贫困户对怎么致富、怎么脱贫感到茫然,缺少主动脱贫的意愿和动力,因而出现了“等靠要”思想,并时时处处以贫困户自居。
解决贫困群众“富脑”的问题需要综合族策。针对群众躺在扶贫政策上等待脱贫的问题,开展感恩教育,算自好政府的投入帐,强化脱贫光荣的信念,激发发展动力。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分析贫困群众的致富原因,制定有效的帮扶措施,提升致富技能,提振脱贫信心。在巩固传统产业、培育致富新产业中,既要发挥合作社的辐射作用,也要发挥致富能手的示范作用,帮扶干部更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跟踪解决其在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解决贫困群众怕的思想。并围绕产业基地发展乡村旅游,以创业带动一批群众就业,加大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安置一批就业困难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对接城镇劳务市场,输出一批劳动力,拓宽群众致富路径,让致富增收的成效让不愿脱贫的群众等不起,慢不得,明白“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阶段,艰巨的脱贫任务之让帮扶干部感到责任重大,因而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十九大精神,构建完整的责任体系,切实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扶贫方式,想方设法焐热懈怠、懒散贫困户的心,让其燃起念头、鼓起劲头,精神上富足起来,才能拔下脱贫攻坚中的 “钉子户”。
(作者单位:盐亭县委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