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路上不需要“看客”

[ 作者:山夫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15 录入:王惠敏 ]

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广大扶贫干部在创造性落实中央扶贫政策中,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培育致富产业,让群众走上了脱贫奔康之路,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人物,深受群众的赞扬。

然而笔者在下乡扶贫中,却发现个别基层干部成为了脱贫攻坚的“看客”,结对帮扶的连心卡成为挂在墙上的风景,群众对被帮扶人不认识;帮扶措施不精准,家庭收支靠会计,当然群众对其收入台帐不认可;有的一说解决群众如吃水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那是第一书记和帮扶单位的事;对扶贫考核验收,认为县上要过关,必然要组织力量突击;对这种脱贫攻坚中的看客和佛系官员,确实到了该整治的时候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在整治“四风”中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是基层个别干部心存侥幸,缺乏政治敏锐性,未把脱贫攻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而是把落实扶贫政策挂在嘴上,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因受资金等瓶颈问题的制约,既不向上反映,也不争取项目资金去解决,在上级的再三过问中,要钱到位了才有行动,就更不要说构建脱贫致富的路径了,对这样的干部群众会满意吗?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乡镇村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央视《新闻联播》用罕见的3分钟,曝光河北张家口市县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报了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情况就是前车之鉴,因而要明确脱贫攻坚是扛在共产党员户上的政治责任,既要亲力亲为抓好安排部署,又要亲临一线抓落实,尤其要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共谋致富之策,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对工作作风飘浮、侵占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及时发现,追责问责,从而压实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脱贫攻坚需要主动作为。因而基层党员干部要在一线帮扶中转变作风,创造性地落实好党的扶贫政策,在改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中,对接群众的需求,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对资金等瓶颈问题要对接乡镇和联系部门,加大协调和争取的力度,并运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逐一解决脱贫攻坚中的难点和村级历史遗留问题,扎实做好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以群众脱真贫、真脱贫的实绩,向党组织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扶贫路上不需要看客和佛系官员,需要的是更多的实干家,要靠各级完善监管制度作保障,才能完成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作者单位:盐亭县委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