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5+2,白+黑”“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不保证休息”……在基层调研,问起基层干部的工作与生活,这些情况常被提及。然而另一方面,网上有些声音认为,基层干部过得很清闲,刷刷手机、看看报纸一天就过去了。(人民日报 1月19日)
基层干部,指县乡党政机关、城市街道社区、农村基层组织等基层单位工作的干部,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基石”。这些干部奋战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党的决策能不能落实,关键就看基层干部。按理说,基层干部与群众距离近,基层干部在干什么忙什么,群众应该都能看在眼里。但实际情况却是,基层干部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累,群众却不理解、不认同。那么,要拿什么来拯救“被误解”的基层干部呢?
基层干部“被误解”自然有其原由。现实中有个别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这不可否认。群众来办事,见到了这样的干部,就以为所有干部都这样,让群众心中基层干部的形象集体蒙尘。这不仅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的紧张和疏离,也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果和落实程度。其实,基层干部主流是好的,“害群之马”只是极少数。
但即使是干实事的基层干部,也有可能“被误解”。因为在基层,一步到位的工作从来没有,看似简单的事情有时候要来回跑很多趟,比如今年6月份就给群众建完房子,却要到第二年5、6月份才能处理完各种相关手续、事务。假如群众要办的事,按照程序来办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在群众看来就无法理解,自然化归到“拖”字上,让干部谋受“不白之冤”。同时,基层干部往往“身兼数职”,这边需要开会、那边需要跑村、需要办理的事情还要分个“轻重缓急”,占用了本该服务群众的时间,也成为群众误解基层干部的重要因素。
要拯救“被误解”的基层干部,除了对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坚持锱铢必较的“零容忍”外,还需要得到群众更多的宽容,这种宽容必须是理解基础上的,这就需要一种媒介,叫做“公开”。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正面宣传,公开基层干部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态度和内心世界,引导群众体谅基层干部工作中的无奈,消除对基层干部的误解,用理性、发展和宽容的眼光看待基层干部,才是解决之道。
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让群众更理解才能扭转在心中的形象。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大气力解决好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群众自然不会对基层干部有所误解,我们党才能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安县桐梓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