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精准识别要“大义灭亲”

[ 作者:山夫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23 录入:吴玲香 ]

1月17日上午,上高县野市乡多位村民向中国江西网《问政江西》栏目组举报,连山村支书冷伟华利用职权,违规将身住豪华洋房的父亲冷伙生、妹夫聂远牯变为“贫困户”,领取危房补助款。对此,上高县纪委当日介入调查,并查证举报内容属实。目前,冷伟华已被免职,收缴违规申领的补助资金。县纪委已对此立案并进驻野市乡开展深入调查。(01月18日 中国江西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脱贫攻坚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开出了药方,然而基层仍然有极个别干部私心严重,把自己的亲属、朋友纳入贫困户、低保户的范畴,让惠民政策失去公正,受到党纪处分理所当然。

识别不精准直接损伤是党和群众的感情。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个别基层干部既对党的惠民政策不认真学习研究,也不深入一线调研,在党纪利剑高悬的情况下,仍然以惯性思维以听汇报、凭感觉等方式,评定贫困户、低保户,个别该享受政策帮扶的困难群众被排斥在政策之外,如一次朋友相聚,反映一户群众生活极为困难,主管领导与镇书记联系后,调查属实当即落实了扶持措施,其反馈意见以工作不细一言避之,这样不该出现的低级错误,群众怎么不会有意见。

识别不精准,个别基层干部有私心。在中央“精准识别”的号令中,个别基层干部舍不下亲情和压力,或者接受个别非贫困户的吃喝和小恩小惠,在政策的执行中失去了原则的坚守,把自己的亲属纳入贫困户、低保的范畴,或把非贫困的老年人与儿女分户,故将分户老年人纳入帮扶范畴,帮扶工作中出现了奇怪的现象,老人住危房,儿女住洋房,“贫困户”住洋楼,非贫困户的住房四面漏风的问题。

脱贫攻坚是党向世人作出的庄严承诺,在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掉下一人。因而基层干部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指示有机结合起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尊崇《党章》锤炼党员性,提高政治站位中提升执行党的扶贫政策的公正性。自觉借鉴贵州利用大数据平台和“四看”的识别经验,对当地已纳入帮扶的贫困户,依靠群众的力量再次进行精准识别,对错评的不管涉及到谁,都要坚决清退;对漏评的无条件纳入。否则,冷伟华把住洋房的父亲和远姑纳入贫困户受到党纪处分,就是前车之鉴。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只有在“精准识别”中大义灭亲,才能增强执行党规党纪和党的惠民政策的坚定性,打破亲情和各类关系的制约,让扶贫政策在原汁原味落地中,有效地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贫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

(作者单位:盐亭县委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