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全国掀起了各领域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的热潮,互联网+餐饮行业、互联网+零售业、互联网+媒体广告业、互联网+农商业……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入发展,又缩小到“互联网+创业”、“互联网+政务”、“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扶贫”等一系列大家耳熟能详具体领域,这些“互联网+”的建设范围也从城市向农村基层覆盖。
这些新技术、新思维、新模式的建设进农村,为农村基层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有效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但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过大,即使同为农村,沿海农村的发展大多快于内地农村,更不用说社区和贫困村之间的差距了,很多地方建设发展“互联网+”的过程中,基本采取“一以贯之”的方式,无论是村或是社区,同标准、同方式、同任务量。这对于发展较快的社区不仅创新了工作方式,同时也减轻了工作负担。比如:“互联网+政务”,使很多事项在网上办理,让“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成为可能,极大方便了群众,获得无数点赞。而比较偏远的贫困村则不然,非但没有减轻工作量,反而让基层工作者不堪重负。比如:近段时期推行的“互联网+扶贫”,总的来看,这个平台确实是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是件好事,可让贫困户成为用户那就煞费苦心了。本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弱,对于处在偏远山头的村子,经常出现:刮一阵风信号就消失了的现象,而且众多贫困户基本都是使用“老人机”,这就让“互联网+”的优势全无。若是一些地方层层加码,一级一级提指标,村、社区,平分任务量,那么对于贫困村来说,这种新方式、新技术会在当地“水土不服”,不仅难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百姓也难以享受“互联网+”的红利。
“互联网+”行动是大势所趋,作为基层工作者,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学习,更新知识储备,当好宣传员,不断加深群众对“互联网+”的印象,待时机成熟,自然能让群众享受到“互联网+”的便利。作为政府首先应该区别对待发展不均衡的村、社区,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制定考评管理办法;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兴则中国兴,对基础设施薄弱的贫困地区优先扶持,提高道路、管网、网络等设施建设,为今后更多的“互联网+”建设奠定基础;然后,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加强支农队伍建设,制定人才选聘机制,挑选一批在得住、留得下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和致富带头人支援贫困地区建设,促进“互联网+”在贫困地区发芽、生长;最后,完善工作机制。把“互联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明确目标任务、注重工作实效,细化考核方案,以灵活、大胆、创新的工作方式确保“互联网+”在农村健康发展。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农村要想乘“互联网+”的东风发展经济,享受红利,必须克服当地的“水土不服”。唯有政府正确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才能使“互联网+”本土化,造福群众。
(作者系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绿汁镇腊品村大学生村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